第二十九章 善道(第1 / 1页)
两人一言不发地站在正厅门口半晌,来来往往的仆从都忍不住悄悄投来好奇的目光,饶是钟云也觉得有些尴尬,只好开口询问顾晓。 “那个……我们要一直站在这吗?” “……嗯,你说什么?”顾晓这才发觉自己刚刚的失礼,连忙道歉,“抱歉啊钟公子,我刚刚有些出神。走吧,我带你去园子里转转。”说着做了个邀请的手势,领着钟云往后花园走去。 顾家为吴中望族,顾安辙从小在江浙一带生活,及冠后才被调迁入京。受当地“写意山水,宗法自然”思想的影响,祁王府里的园林与京城他家不同,多方胜境,咫尺山林,颇具江南之风。 …… “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待月亭’,好名字。” 钟云和顾晓此时正站在桐华园西北角假山上的一处角亭里,钟云看着“月到风来”的横匾,准确地吟出了它的典故。 顾晓有些讶异:“钟公子也读《昌黎诗选》?” 受苏杭“造园如作诗文”宗旨的影响,园林里的迥廊、亭榭上的匾额题词大多以诗文破题,平日里来祁王府的客人里,学富五车者不在少数,但是像钟云这样,一路走来不错不漏地指出用典之处者,着实少见,连之前范太傅来访,都没能发现“待月亭”的化用。想到这,顾晓不由得对钟云的学识发出赞叹。 “之前在前辈的书房里见过,便借来翻了翻。”钟云笑答。 通晓诗文、谦逊温和,顾晓对面前这个青年又心生了几分好感。 接下来的时光过得十分愉快。 两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此一遇,虽是首次相见,却如多年好友一般,志趣相投,交谈甚欢。他们从《全宋文》一直聊到了《列国群策》,顾晓发现他不仅精通诗文,对于禅机意趣、治国理政也颇有见解。两人谈至兴起,连园子都不游了,直接寻了个石桌坐下,专注于哲理意趣。 不过话题说到“天命”时,两人却起了分歧。 “子曰:‘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人生在世的得与失,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会有事情如心所愿,但路遇不幸,亦是天命所归。”顾晓认为天命不可违,人应当先知天命,然后畏天命、顺天命。 而钟云则持相反意见:“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成败之迹,本自于人。” “《论语·颜渊》有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纵人可谋事,但成事在天。” 钟云轻笑:“你的意思是说,如我命中注定富贵,就算躺着也会有上天降财?” “你这是在诡辩……” 直到顾安辙派人来叫两人去吃饭,他们还在争论不休。仆从来催了几次,两人才依依不舍地结束话题,约好下次见面定要备好茶酒,论个输赢。 “不过顾晓……”去正堂的路上,钟云忽然若有所思地冒出一句话。 “无论天命存在与否,对于不能预知未来的我们来讲,不都是一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