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少爷(第1 / 3页)
“那还要疏通关系打通人脉嘛。”苏成龙煞有介事道,“我打听过了,一来一回,那是要交过路费的,二两银子!怎么着都是一趟,那肯定进货越多才越划算啊,反正海带咸鱼又放不坏,你们说是不是?”
“我们家成龙就是聪明。”苏刘氏高兴道。
这话任谁听着都有道理,苏屠户一时也没想出逻辑不合的地方,道,“成,过两天农活忙完我去县城一趟,和宝萝拿点银子使。”
家里的存银都给了苏叶,上次还债的银子还是苏宝萝拿的体己,一百两银子不是小数目,还是得找苏宝萝商量,虽然不能全凑,拿个一半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
“那爹你可得快点,不然生意被人抢去了,我插不上伙了。”苏成龙不放心道。
“知道了,先干活吧。”苏屠户道。
……
苏叶来到县城后,将船停泊在码头,下去买了两个挑担回来。
挑担就是武大郎卖烧饼挑的那种担子,木质结构,两头四方的木桶带盖,虽然没什么保温效果,但是方便省力。
除此之外,苏叶还买了几捆油纸,用来包牡蛎饼和花蛤。
她把重一些的花蛤让刘生挑着,轻一些的牡蛎饼给刘生妻子卖。
辣花蛤定价三文钱一斤,也就是一个包子的价格,这个价格能添一道下酒菜在桌上,花蛤带壳看着还很多,人们都不会嫌贵。
牡蛎饼则是五文钱一个,两个包子的价格尝个鲜,也还可以。
刘生妻子挑的担子,苏叶特意让她把一边的盖子敞开一些,刘氏从街头走到街尾,牡蛎饼的鲜香便香飘整条街,闻到的的小贩和行人们都忍不住驻足,是比叫卖声更响亮的武器。
“享福饼!享福饼哩……”刘氏的声音通透又显亲切。
“什么享福饼?”有人闻着香味过来看。
“是府城里流行的小吃哩!享福的人吃的!吃了享福气的!”刘氏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方言回答,“五文钱一个,大哥尝个鲜不?好吃着哩!”
她把担子放下,盖子整个打开,鲜香带甜的味道飘出来更浓。
男人往木桶里看了眼,只见那享福饼黄翠交加,确实是没见过的小吃。
味道不错,价格也还可以,男人掏出十文钱给刘氏,“来两个。”
刘氏没想到第一单生意做的这么顺利,欣喜不已,忙拿出油纸把牡蛎饼给男人包上,包的好好的递给男人,“吃好了大哥再来,我以后天天来卖。”
这都是苏叶教她这么说的。
刘氏一个乡下妇人,从没抛头露面过,正常时候连搭话都不敢怎么搭话。
来县城的路上,苏叶给她恶补了一些知识,又给她灌输了一些思想,她这才敢说话。
一些简单的客套话,记起来不难,客人听了也舒心。
买东西的男人听她说以后会在这边一直卖,心里想着要是东西好吃,经常买点也不错。
……
刘氏的生意如火如荼,另一边,刘生的花蛤卖的也相当不错。
他的叫卖方法也是苏叶教的,但和刘氏有着细微的不同。
“辣花花三文一斤,三文钱下酒菜,鲜着哩!”清早雾气蒙蒙,整条街上都能听到他中气十足的声音。
“辣”这个字眼,在大商是个陌生的词汇,大家都没尝过,也想象不出来这是个什么味道。
比起享福饼主打的“鲜甜”,“辣”对众人来说本就代表着新奇。
于是很快便有不少人围了过来,刘生顺势撂下担子,打开两边的木盖。
大家一看,原来这个辣花花就是壳壳儿啊!
壳壳儿这东西,对江南一带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挨着海边近,偶尔也会有酒楼让商贩帮忙进点壳壳儿当菜卖。
不过这东西现有的吃法就是水煮,卖点和咸鱼一样,是因为它带咸但比盐价低,还不像鱼有刺,但味道其实不怎么样,咸腥咸腥的不说,还时常会吃到一口沙子咯牙,大家都不喜欢。
众人一看到壳壳儿,不免都十分失望,摇着头要走。
刘生见势忙道,“咱们的辣花花和酒楼的那可不一样,独家秘制,用了十八种香料,那是在府城都尝不到的味道,大家尝尝哩,不买也可以尝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