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覆汉 > 第十八章 人生分合常相伴(7.9k勉强2合1)

第十八章 人生分合常相伴(7.9k勉强2合1)(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说起这事。”郭奉孝忽然失笑。“我昨日在营中听说了一事,据说这次关将军北走乃是奉命而为,而正是因为昔日同僚个个名扬天下,而关将军却枯坐数年,最后反而只能弃城而走,所以令到之日,他一度还为此闹了脾气,幸亏卫将军对其人性情早有知晓,派了个会说话的人,这才说动了其人……”

“也是人之常情。”荀彧愈发摇头。“而且奉孝你要反过来想一想啊,关云长在朝歌足足呆了六年,也与卫将军隔开了足足六年,然而相别数载,无名无分,甚至周围同僚都在建功立业,唯独其人枯守孤城,却只是些许面上不满,而一旦令到,却依然遵令而为……脾气归脾气,但忠义二字又何尝不是让人敬服?正如他堂堂一位将军,饭食除了必须之外,居然与一个曲长类似,若是真的悯下又何至于如此呢?”

二人齐齐沉默了片刻。

然后倒是郭嘉直接下了定语:“前几日在州寺堂中,沮公与说的是对的,河北民间传闻也是对的……这位关将军傲上而悯下,才绝而负气,忠义无二而又嫉恶如仇……与卫将军极契。”

“且不说这个,”荀彧又望了一眼不远处直立如山的关羽,却是不由问及了另外一件事。“其人如此性格分明,你是如何能轻松受他召见,又与他一起用餐的?”

“自然是这把剑的功劳。”郭嘉从容答道,复又指了指自己腰中佩剑。“不过,主要是我游侠姿态,不像是个世族出身,所以关将军并未为难,反而亲近……而如你直接报出颍川荀彧之名,却天然招了厌恶。”

荀彧看了眼对方剑鞘上铭刻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也是懒得多言,然后兀自瞥了眼头上渐渐显出威力的日头,便主动折返了。

郭奉孝也无奈跟上,而关云长居高瞥了一眼,倒是依旧不以为意。

不过,随着日头渐烈,无数百姓从数座浮桥上有序渡过河来,得以在污城外的窝棚下稍作歇息,并饮水避暑,正如荀彧所料,关云长到底是心中感念触动,所以还是主动派人到城下唤来了自己与郭奉孝。

“足下自称颍川荀彧荀文若,不知道与荀仲豫是何关系?”关羽端坐在棚下,捻须询问,却居然不是问跟荀公达是何关系。

不过,荀彧也不意外,因为荀仲豫的豪强兼并土地、世族垄断仕途,致使天下生乱的观点,如今已经被公孙珣奉为理论指导了,甚至以朝廷的名义专门版印了荀仲豫的许多文章,下发给了各处官员,美其名曰‘学习讨论’……关云长性格如此分明,更尊重荀仲豫而无视己方阵营中地位更高的荀公达,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正是在下族兄。”荀彧坦然答道。

“令兄何在?”关羽难得恳切询问。

“兄长刚刚回了颍川。”当着关羽的面,荀彧并没有做什么隐瞒。“我等之前举族来邺城,不过是为了避家乡兵祸而已,而如今河北将有大战,便又起了归乡之意,所以请兄长先行一步,看看家乡局势……”

关羽一时蹙眉:“可惜了,未曾谋面……不过你们颍川诸族,尤其是你们荀氏,多为袁氏故吏,此番韩馥献城,便是你们这些人的功劳,不是该天然留在此处为官吗?为何要走?”

“只是先做打探而已。”荀彧不慌不忙,依旧坦诚。“总要两边看清局势再说……”

“我懂了。”关云长微微眯眼言道。“无外乎是要观望一下袁本初的气度,各处皆有准备而已,说不得便是看不上袁绍,也要留人辅佐,反正你们大族子弟众多,各处塞一个,总是不差的……连长安卫将军处,也有一个荀公达成了什么后军师中郎将。届时,无论天下局势如何,你们总能坐享其成。”

此言一出,棚中一时沉默。

而荀文若立在关羽身前,稍待片刻后,依旧坦诚:“将军这么说,我们也没什么可以辩驳的,因为确实有这个打算。不过……”

“不过,关将军不免偏颇。”旁边一直没吭声的郭嘉忽然插嘴。“敢问将军,昔日董卓乱政,煊赫一时,可曾见荀氏三心二意?留在朝中的荀司空与黄门侍郎荀公达策划刺董,结果一个身死,一个下狱;而留在颍川的荀氏族人,匆匆迁移,却只有一半成行,另一半尽数死在了颍川战乱之中,又何其无辜?将军当然可以看不起世族子弟,但只论荀氏上下,可有一人上负过国家,下负过百姓,中负过时局?凭什么不许他们各存其志?”

关羽再度微微眯眼看了看郭嘉,却又终于是放下捻须之手,一边朝荀彧微微拱手,一边喟然叹道:“若非如此,我何至于与你们说这么多话?无论如何,萍水相逢,还是多谢你荀文若不计立场,主动襄助迁移百姓了。”

“乱世之下,百姓何辜?”荀彧侧身避开对方行礼,平静回复。“我今日举止,乃是因为前年兵乱之时,组织乡中族人、同乡千里迁移,懂得其中辛苦罢了,并非只是为了将军。”

关羽缓缓颔首,不再多言。

而既然双方如此相性不合,荀彧也无话可说,便转身要走,然而刚走数步来到棚外,却又忽然想起一事,就复又重新回身:“尚有一事,请问将军。”

“讲来。”关羽不以为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