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义军(第3 / 3页)
仍被堵在潼关的屈突通,听到长安沦陷的消息,整个人都不好了。如今留给他的选择余地并不多,除了往东投奔洛阳,就是向李渊投降。其实这只是一个选项,因为他的部下多为关中人,对东去洛阳的意愿颇多抵触,而且即便到了洛阳以他丢失长安重要责任人的身份,怕是吃不了好果子的。所以经过一番挣扎之后,屈突通终于想通了,还是选择向李渊投降。
这中间出了很多故事,屈突通屡次表明立场,在主观上他还是愿意向隋朝尽忠,不愿意投降的。比如开始李渊派他家的家僮去劝降,被他杀了,又派他儿子屈突寿劝降,被他下令射箭逼退,屈突通还想东奔洛阳在桑显和的极力劝说下,才向洛阳方向哭泣拜谢,无奈选择投降。不过看似这么多因素支持屈突通‘无奈’投降,这个‘无奈’还是有水分的。
司马光先生在《资治通鉴》中没有直接评说屈突通的‘忠义’行为,倒是介绍了另一位小人物,他是屈突通的部将尧君素。尧君素在屈突通投降后,怒斥屈突通,愤然离去,回到河东继续抵抗。李渊敬他是条汉子,特地给他发一面免死金牌(经久耐用,品质有保障,不像明朝发了就死),劝他投降,可尧君坚决不同意,一直战斗到河东最后一粒粮食最后几个人也宁死不屈。想要为隋朝尽忠,屈突通完全可以学尧君素,但是他没有…这里不是质疑屈突通的人品问题,他只是不像尧君素那么钻牛角尖,做事情拿捏的分寸比较适度。
投降李渊这件事,是屈突通人生中一大污点,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在不久的将来他不但有机会把丢的面子找回来,还将完成前半生所未有的荣光走上一个新的人生台阶。
后面的事情会很乱,也会更加精彩。
李渊夺取长安,不管是在影响或是意义上,都应是举国轰动的大事。可此事传播天下时,大家的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震惊。
而大家之所以会反应比较平淡,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历史舞台上,还有一位比一线男演员李渊更有吸睛能力的天皇巨星存在:李渊的便宜盟友,李密。
凭借两部历史大剧,一破而红的李密,是这期间最受各方势力侧目的新秀选手。虽说他出道时间不长,但表现却异常强势。因为他的进攻目标是洛阳。
在隋朝末期,洛阳的军事地位都比长安要高上那么一丢丢,李密占据了洛口仓之后,又拿下了另一座大粮仓黎阳仓,兵力一度扩充到二十多万,剑锋直指洛阳。而且李密部下甚至一度杀尽了洛阳城内,只可惜还是被打了出来,以失败告终。但李密与隋军的多次作战中,都是胜多负少,还经常是以少胜多,这从侧面也说明李密是很有机会把洛阳城拿下来的。所以前来投靠他的原隋军头目和义军势力不胜枚举。
而正当红的李密,也有他的烦恼,虽说进攻洛阳为他吸引了很多眼球,但他更想去的地方,其实还是长安。从战略地位上讲,长安是优于洛阳的,而且因为杨广偏心眼儿,大量精兵都被调到洛阳,李密每次打洛阳总是差那么一点才能打下来,而这‘一点’只有李密知道是个很遥远的距离。跟洛阳相比,守备空虚的长安应该更容易打下来,而且这也是他曾经极力劝说杨玄感的战略方针,打长安和打洛阳孰优孰劣,李密心里是很清楚的。
可李密坐到大哥这个位子上才体会到当年杨玄感的难处。
这段时间李密团队扩张速度太快,也导致他的集团内部出现很多问题。李密的团队是吸纳大量的小团队合并而成的,而这些小团队投奔过来大多是为了沾李密的便宜,想靠着这位能打胜仗的大神多捞点好处,基本上没什么奉献精神,而且大多都是山东人。他们对靠近山东的洛阳兴趣很大,对靠近山西的长安,兴趣泛泛,如果他坚持要去长安,可能他前脚刚走后脚手下这些小头目就纷纷。
李密的亲信手下柴孝和曾试着组织一支西进的队伍,凭借李密的名气,柴孝和很快拉起了上万人,看起来形势很好,可李密那里刚好吃了一次败仗,这支队伍瞬间就自行全部解散了,可见这帮人是多么不靠谱。所以李密只能打洛阳不能打长安。
当然,以李密的头脑,既然发现了这些问题,也想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扩充他的嫡系势力。
为此李密从所有来投靠他的队伍里,精心挑选了他认为最靠谱的几个人。这些人除了早就提到的王伯当,刚刚提到的柴孝和还有新加入的程咬金和裴仁基。
程咬金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一位非常可爱的福将,不但打仗是一把好手,搞关系也是很有一套,被李密挖掘出来后颇受重用,不过在目前还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事情,所以可以重点讲一下裴仁基。
裴仁基是隋朝老将,之前被任河南道讨捕大使,跟张须陀是一起合作的同事关系,可惜两人还没正式开始合作,张须陀就战死了。在张须陀战死之后,余部都转投裴仁基麾下继续跟战斗。裴仁基也确实是一位稳健的将领,部队战斗力和凝聚力都很强,跟李密的交手过程中还让李密吃了几次小亏,一度让李密非常头疼。
不过裴仁基队伍里也有一个不和谐因素,像李渊身边的王威、高君雅一样,作为带兵的外派官员,裴仁基也被配发了一个监军御史萧怀静。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很讨厌的家伙,裴仁基在前面打仗,他在后面挑刺,想给士兵们发点补贴奖励,他也坚决不同意,有事没事就上书打小报告,让裴仁基烦的不行。大家在前线拼死拼活,没有好处也就算了,还得担心要被处理,最后裴仁基被逼急了,索性跳槽到李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