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义军(第2 / 3页)
这是一个改变了李渊人生轨迹的来回,想到他即将要完成的事,李渊的双手不免因兴奋而有些颤抖。
上次从这里离开,到底有多久了?好像已经有些记不清了,但我还记得从这里走时,我只是杨广手下的一名臣子,而现在我要代替杨广,做这里的主人!
在这一刻,李渊恨不能直接带领大军从明德门走上朱雀大街,进入大兴殿。这是个会让人疯狂的冲动,可李渊还是忍住了,因为比起马上进入长安,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得做,这件事简单的讲,是一道入城手续。
和其他大部分义军不同的是,李渊起事时的身份是隋朝的官员,而且是没有受到任何迫害、在起兵前夕仍然被重用的封疆大吏,还是隋朝的皇亲国戚。
李渊事从情理上看是不仁不义,从法理上看是叛逆犯上,从客观角度来看其实是不道德的恶劣行径。一个不仁不义,叛逆犯上,有没有道德的形象,在历史舞台上是没有好市场的,所以李渊一定要站在‘我其实还是很道德’的立场上,小心翼翼的走每一步棋。
起兵之初,李渊就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基调,仍然承认隋朝为合法只是尊奉杨广为太上皇,拥立代王杨侑为皇帝,而自己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改政布新,来拯救世界的。这种鬼话连李渊自己都觉得是掩耳盗铃,不过在大环境下他不得不这么做。
十月十四日,李渊将长安死死围住,随后严令诸军,不得擅自离营,更不得到附近抢劫(手下强盗出身的人太多)。同时向长安传递消息,他是带着友好而和平的愿望来的,希望对方最好可以主动投诚不要爆发不必要的流血冲突。
长安的答复是没有答复。
李渊还是很有耐心的,没有答复没关系,我可以等。李渊等了十二天,耐心等完了,面子也给完了,攻城开始。
虽说不愿投降,那也只是态度上的,屈突通不在长安能够依仗的守将只有另一位老臣卫文升。可卫文升清楚,李渊不是杨玄感,此次长安光靠他一个老头子是守不住的,索性就撒手不管了。
剩下的长安隋军的防御能力明显不如他们的骨头那般硬气。十一月初九,长安就被攻克了。
城破之后还有一个小故事,进入皇宫的士兵在东宫中,找到了李渊下令寻找的重点目标,代王杨侑。就在众人想抓他过去请赏时,一个站在杨侑身边的人严厉喝止了他们,“唐公所举义兵,是为了匡扶隋室,你们休得无礼”,这句话说得水平非常高,不但保护了杨侑,还给全了李渊面子。士兵们这才想起来杨侑好像不是犯人而是他们的‘主子’,都乖乖的守在门外不敢造次,等李渊来到东宫才将杨侑体面的迎出来,这人才哭泣拜谢而退。这位极尽忠义之事的人名叫姚思廉,是隋朝的著名学者,之所以做事情这么到位,乃因他是姚察的儿子,算是伴降世家。好在他陪杨侑比他爹陪陈叔宝要长脸一些,他的表现也给了李渊父子极深的印象,颇受看中,后来姚思廉成为著名的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受世人尊敬。姚思廉的故事告诉我们,关键时刻说一句关键的话,有时候比跟对一个老板,更重要。
总体来说,李渊攻取长安还算比较顺利,不过也不是无代价。除了五子李智云等亲属被杀,他李家的祖坟也被人挖了出来。任何人被做了这么过分的事情都会很愤怒的,李渊也是人,他也需要砍几个人来发泄一下愤怒。所以李渊杀了阴世师、骨仪等,因为他们不但杀了他亲属、挖了他家祖坟,在攻城时抵抗的也最激烈(肯定会激烈抵抗的…),好在李渊没有扩大杀戮范围,一共也就砍了十几个,应该算是很克制了。
在这张必须死的十几个名单中,李渊偷偷的加进去一个人。要说这个人没有伤害李渊家属也没有挖李渊的祖坟,更没机会带兵抵抗李渊,不过他伤了李渊的心。原本此人跟李渊是同事关系不过有点不对付,李渊在太原筹备起兵时,他就想跑去告密。可惜他跑的还是慢了点,到半路上李渊已经起兵了,他转来转去就滞留在了长安。由于看这个家伙很不顺眼,李渊想着弄死他算了,反正十几加一也是十几,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李渊小看了这人的脑袋,那不是说砍就能砍的聪明脑袋。在临刑时,这一声“公兴义兵,欲平暴乱,乃以私怨杀壮士乎!”,简单的翻译过来就是李渊杀其他人还算是办公事,杀他只是加个‘私活儿’,不地道。此时办事地道不地道,对李渊还真是很重要的,行刑现场好多人看着呢,他这么一声喊,李渊还真不好意思下手,又不知如何解决,很是尴尬。李世民看这人是个人物,主动给李渊解围,将这人招揽到自己麾下,才把这事给圆了过去。
李渊不知道,他省下的这一刀,是他一生中最贵的一刀,因为他想杀的人,是李靖,而李靖还有一个别称:大唐第一军神。
这是一个将会创造无数战争奇迹,改变了未来近百年战争历史的男人。
关于李靖的故事我们后面还要详细介绍,他还只是一个刚从鬼门关溜了一圈回来的小人物,此时李渊更关心的是他的老对头屈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