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传奇名将(第2 / 3页)
此时的李渊还只认为他是接替了一份不错的新工作,但他绝不会想到他的事业和这个时代的命运,将以这里为彻底改变。
隋朝猛将
从大业七年杨广东伐高句丽开始,隋朝就进入了叛乱时代,这些本文之前是提到过得,但没提到的是,这个时候隋朝的叛乱到底有多乱。
简单的说,刚开始农民叛乱并不是很严重,因为那时大家不过是为了逃避兵役外加糊口饭吃才加入到叛乱的队伍中去的,武器装备都非常简陋基本是家里有锄头的拿锄头有菜刀的拿菜刀,就是靠着人吓唬一下不知情况的官兵来抢一票,但跟隋朝当局的正规军相比,还是不值一提的,基本都是一触即溃,更不要提攻城略地了。正是由于危害看起来没那么严重,杨广才放松了警惕,没把这些人当回事。
但是人民革命运动在实事求是的实践当中,是会逐渐进步的。经常跟官兵们打架,几年下来也有一些农民军领袖会打出一些经验来,而且这么长的时间或偷或抢,武器装备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经过了这些年真刀真枪的淘汰战,在杨玄感叛乱前后一些能力不高实力不强的农民军被消耗掉了,与此同时农民军中也逐渐的打出来一些比较拿的出手的‘大人物’。其中这些大人物里又以隋末农民的发源地山东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革命精神最彻底。
对隋朝而言山东是农民的重灾区。这几年山东灾荒严重疫病横行,为当地人的造反需求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发展起来的农民军领袖里拥有数万甚至数十万兵力,就包括王薄、孙宣雅、郝晓德、张金秤、格谦、左孝友、高士达等人。
这些人不光兵多还很能打,多次挫败了隋朝正规军的围剿,在一次次的铁血战斗中扩充自己的实力。由于战斗力很强,自我感觉又很良好,这几位大佬有的甚至已经开始称王称帝,准备在中华大地上另立分号了。
随后在这一时期,隋末农民开始进入一个,低潮期。
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隋末农民此时确实进入了低潮期。
可能你会疑惑,明明出现了这些比较能打的‘大哥’级人物,为什么还会说是低潮期呢?因为隋朝这么大的国家,里面养的这么多将士也不全是吃干饭的,也会有一帮很能打的人存在。像李渊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同样镇压农民军得力的隋朝将领还有屈突通、来护儿的儿子来整等人。
李渊的事迹很早就提到过了,屈突通这位隋朝老将战斗力也很强,搞掉了在秦陇一带有十万兵力的农民军刘伽论(号称,具体数字待查),而来整也是非常有潜力的青年将领,对战农民经常连捷,甚至军还专门给他编了一首歌谣传唱唯恐避之不及,可见实力强劲。
不过要论对农民打击最大的隋朝将领里,这几位还排不上最强的。对农民军头头们来说,最危险的敌人,有两个。
其一,是杨义臣。
杨义臣是鲜卑人,本名是尉迟义臣。其父尉迟崇在北周官至仪同大将军混的还算不错,可在隋朝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因为最不被待见的两个姓氏就是宇文和尉迟,除了少数情况外基本挂这两个姓的人都会倒霉。
姓尉迟很容易被认为是尉迟迥的亲戚,而事实上他确实是尉迟迥的亲戚。虽然不是,可有着这一层关系,尉迟义臣一家在杨坚时代应该会很不好过。好在尉迟崇是个非常会搞关系的人,早在杨坚发迹以前就与他悉心结交,在尉迟迥叛乱时又赶紧表明立场支持杨坚,不但逃过这一劫两家的关系更省以往,尉迟义臣甚至还是在皇宫里长大的。
杨坚对还年少的尉迟义臣极为欣赏,在他成人之后居然让他改姓为杨并收他做了干孙子。以年龄来看,杨义臣的岁数跟杨坚的几个儿子都差不多,可能给皇帝当孙子对杨义臣一家来说算是占便宜了。
随后杨义臣开始进入了成长期。开皇二十年他跟着史万岁打达头,仁寿四年他跟着杨素打杨谅,大业五年他跟着宇文述打慕容伏允。经过这十年的拉练,杨义臣终于成长起来,等到大业八年杨广第一次东征高句丽的时候,杨义臣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在东征的之时,杨义臣所率领的部队是少有的一支可以接胜高句丽军的队伍,而且他的对手还是高句丽的名将乙支文德(不是诈败)。
杨义臣在国际舞台上交出一份非常不错的成绩单,可真正让他放出异彩的还是国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