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群穿明末之荒海平波纪 > 151 无可奈何花落去

151 无可奈何花落去(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李哥说的是,毕竟人家天启哥有自知之明嘛,他当然知道自己是大明天子,身负责任,但是这位朱由校同学心里也很明白,除了木匠活,自己并不想做什么大事,也做不了什么大事,那么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干脆就退居二线呗!这样做至少不会帮倒忙吧?至少不会给家国朝廷黎民百姓添乱吧?所以我觉得天启哥是挺好的一位皇帝----有自知之明!

然而崇祯呢?这位老哥无论从秉性还是从见识上讲,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嘛,可是他偏偏还特别勤政!还想着大权独揽!玛德,这特么就要命了!”

这时徐志也在旁边接茬评论道,此话一出,人群里顿时评论四起:

“没错!没错!咱们都知道一个常识:一个人如果见识有限,也就罢了,但是见识有限还特任性,那就前路危险了!然而见识有限、特任性不说,还特么拥有别人制约不了的无限权力!那就不是仅仅危险,而是要自取灭亡还会连带着家国一起陪葬了!很可惜,崇祯这位哥,三个要素占齐了!只是他个人自取灭亡也就算了,可怜了亿万百姓,也可叹我中华数百年的国运……”

“所以说啊,刚愎自用加上志大才疏,这样的人身居大位,迟早药丸!”

“是的,历史学界早有此论,说崇祯的勤政其实也是大明过早被断送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嘛,现在看来,真的还不如前几任皇帝的惰于朝政呢!”

“哪怕交给九千岁也好……”

“那些年皇帝不理朝政,大明朝还多少打赢了几场大战呢。”

“就是啊,甚至还能为君主立宪制创造条件呢!”

于是朱北国点点头,高声总结道:

“当时,大明的社会和科学的发展都昭示着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也能沿着正常途径跳出历史循环的怪圈,但清军入关使这一切都化作了泡影……”

“朱哥高见!”

“这满清鞑子是真卑鄙啊。”

“这鞑子来的可真不是时候啊……”

“问题是……还是搞不懂,《天工开物》这种明明是一本利国利民的书嘛,为什么要禁呢?”

人群里又有人发问。

“唉!你们呀,还是太年轻看不透……”

“还请朱哥不吝指教!”

“朱哥,早听说过您还是专攻明清史的,教教我们呗!”

“哎,指教不敢当!好歹我也是学历史的,咱们话赶话都说到这里了,那我也告诉你们一些在你们的历史书里未曾明示的另外一些东西吧。”

朱北国此话一出,众人立刻安静了不少,都饶有兴趣地想听朱哥给大家换口味“讲古”。

于是朱北国轻咳一声,一脸正色道:

“让我先从刚才的话题——大清禁书说起。

首先,大清朝禁书和搞各种文字狱是必然的,甚至就是人之常情使然!

你们都知道的,大明所代表的王朝是中华汉文明的延续……嗯,尽管从整体的文明程度上讲,大明的政@治和社会文明程度不如大宋高。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大明之前还隔着一个野蛮的大元朝,话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指出--崖山之后,中华文明被那个野蛮政权蹂躏了几十年,从而导致在其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大明朝有不少元朝的痕迹,在其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中多多少少融入了胡人的野蛮风俗和形式,相关的历史考据非常多,在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有许许多多的特征,小的方面比如说分餐制、饮食、服饰、卫生习惯等等,大一些的比如学术、礼节、言谈举止甚至戏剧等艺术形式等等等等,好了,这些也太过专业琐碎,我就不再赘述了。

然而,不管怎样,大明一朝从总体上来说,仍然是典型的中华汉文明,这一点是无疑的。

好了,因缘趁会,她居然极其偶然地被大大落后于自己的满人给征服了!

满人居然入主了中原了!这是连征服者自己当初都没有料想到的事情啊!

但是说老实话,这一次民族征服来得太不是时候了,因为,当时的世界正在开启大航海时代,稍微开放一点的民族都在满世界的抢地盘,再过不到百年,整个世界就将进入一个新时代,欧洲从文化科技到社会制度都将有质的变化,使其终于站在了历史进步的最前端,成为世界潮流的引领者。

然而这一切,对于一个刚刚脱离奴隶制社会的游牧民族及其统治者来说,确实是太超前了,不,简直就是太魔幻了——他们那个时候连自己的文字都才刚刚创立不久,突然就要面对数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汉文明,根本就来不及消化嘛!更别说还有更加陌生的西方文明了。

但是人家就是胜利了、就是征服了咋地!不服也得憋着啊!

因此,满清统治者们的文化自卑心理和征服中原后的洋洋自得交织在一起,让他们对这个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的汉文明既鄙视又害怕!

乾隆皇帝重修《四库全书》,篡改古书,销毁古籍,大肆摧残古代汉文化、又大搞文字狱,钳制思想,就是这个心理的直接反映。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像《天工开物》这类书籍的命运了。

没错,从发展社会生产力、积聚社会财富的角度讲,《天工开物》这类书籍确实是利民的,也是利国的。

但!是否有利于人家的八旗的政权那就两说了!

你们想想啊,《天工开物》这种实用性工商科技书籍一旦流入民间,肯定对民间工商业有促进作用,说不定还会极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呢,这一点像康熙乾隆这样的帝王们肯定是心知肚明的,因为人家并不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