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万世古文之祖(第3 / 4页)
虽说,孔丘收了许多弟子,但是他记忆力很好,能记得住每个弟子的名讳。
不远处的那个士子,居然不是孔丘的弟子吗?
按照庆忌的想法,那士子的学说,分明是儒家的那一套。
但是,还夹杂着法家、名家的学说思想。
“大王,此人名丘明,因其父任鲁国左史官,所以又被称之为左丘明。”
“两天前,左丘明还曾来拜谒臣,相谈甚欢。他的确有非凡的远见卓识,虽年纪轻轻,却深得儒学之精髓。”
显然,对于那个名为“左丘明”的士子,孔丘还是非常欣赏的。
左丘明吗?
庆忌忽然记起来了,历史上的确有这么一号人物。
左丘明是齐开国之君姜太公二十一世裔孙,楚左史倚相之孙,鲁太史成之子。
西周建立后,周公分封诸侯,姜太公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于营丘(始封昌乐,再徙博兴,又迁临淄)。
姜太公死后,嫡长子丁公继位,小儿子印依营丘居住,改姓为丘。
丁公死后三世,哀公即位。
这时,纪国的国君与他不和,遂向周王进谗,挑拨哀公和周王的关系,致使周王一怒之下烹煮了哀公。
哀公的弟弟静被立为诸侯,即胡公。
哀公同母之弟山不服胡公,组织同党率领营丘的人马杀死胡公,自立为国君,是为献公。
当时,印的后人娄嘉被迫随山参与了此次宫廷之争。
斗争虽取得胜利,但骨肉相残,又背着弑君的罪名,娄嘉担心祸及己身,于是离开齐国投奔到楚国,出任楚国的左史官。
这个时代的官职,往往是父死子继,所以古人常以所任官职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