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被挑战的王权(第3 / 4页)
但是,孙武还是敢为伍子胥担保。
因为孙武深知,君臣之间的信任危机可能导致的一连串恶劣的连锁反应。
这对于刚刚崛起的吴国而言,毫无疑问是致命的。
临阵换将,这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之大忌。
孙武知道,伍子胥对庆忌忠心耿耿。
倘若庆忌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剑,伍子胥会毫不犹豫的拔剑自刎。
倘若庆忌给伍子胥送去一樽毒酒,伍子胥也会毫不犹豫的喝下去。
只不过,谁敢保证会发生怎样的后果?
君臣之间相互猜疑,这本身就是大忌。
伍子胥这个人,固然文武兼备,政治头脑却是很一般(政治头脑不等于政治才能)。
他不像孙武一般善于明哲保身,也不如伯噽为人处世十分圆滑。
伍子胥是比较耿直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死脑筋。
伍子胥这样的人,在庆忌看来,就好像是白起、韩信。
若不是碰上庆忌这种开明的国君,又是用人之际,伍子胥可能已经被赐死了。
“让伍子胥尽全力打下新郑城,加大谈判的筹码。”
庆忌暗暗思索一番后,终于缓声道:“大司马,你去,去告诉伍子胥,并把寡人的亲笔信一并带给他。”
“对外声称,伍子胥是受了寡人的密令,而不是在自作主张的伐郑。”
“诺!”
孙武、范蠡等人闻言,都不由得松了口气。
庆忌此举,明显是在袒护伍子胥。
之所以对外声称伍子胥是受了庆忌的密令,这才出兵伐郑,是让事情有所保留。
这样一来,伍子胥伐郑,就是顺理成章,并不是在违抗王命。
既能保证庆忌的王权不被挑衅的同时,还可以给伍子胥一个台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