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长歪(第4 / 9页)
不过是轻飘飘几句话,刘玉便无法招架,打落牙齿和血吞,主动摘下乌纱,伏地认罪。
换成自己,能否扛过这一局?
衡量几回,杨瓒不得不承认,以他目前的手段经验,未必能顺利脱身。九成以上的可能,要同刘玉一般,不做争辩,光棍认罪。
未出正月,天子又要大婚。这个时候,刘玉罪名再大,也不会人头落地。顶多流放充军,蹲几年大牢。出来之后,归乡种田,精心教导子孙,未必没有咸鱼翻身,十年报仇的机会。
如果是自己,面对窘境,是否能有这般机变,如此恒心?
沉吟片刻,杨瓒实在拿不准,只得暗自摇头。
为今后的职业生涯,他还有得学。
天子不出声,群臣不能陪着一起沉默,否则戏还怎么唱?
继邹文盛之后,又有两名给事中,一名御史,两名郎中出列,就刘玉的“罪行”展开讨论。
“人证物证俱在,且已伏地认罪,理当严惩!”
“其罪当斩!”
“月底将逢大典,妄造血光,委实不祥。”
“其行可恶,然罪不至死。依律当流放千里,子孙三代不许科举。”
你一言我一语,几人貌似争辩,实则将罪名牢牢定下。纵是刘玉反口喊冤,也再不能翻身。
杨瓒静静观望,心下明白,流放充军都不算什么,子孙三代不许科举,才真是断绝刘玉前路。
三代之后,纵然能出英才,在朝中的亲友故旧多已散去,各种关系网也将不复存在。
更何况,将刘玉撵出朝堂者,不是一两个人。这么多力量集合在一起,别说三代,就是五代,乃至十代,刘家的子孙都会被拒在朝堂之外。
手段不可谓不毒辣,偏又符合律条,无从反驳。
表面上看,提出此议之人,是站在为刘玉“减轻刑罚”的立场。
毕竟,刘御史诬陷同僚,逼死人命,纵家人行凶,都是“罪证属实”。大明律可没有犯罪追诉时效一说。
无论过了多少年,被查出来,刘御史没得跑。
“刘玉罪证确凿,本应重责,惩一儆百。”
朱厚照高坐龙椅,声音低沉。
百官垂首听旨,纵是内阁三位相公,也看不清天子此刻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