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家中来人(第4 / 8页)
眨眼间,朱厚照面前已空出两个碟子。
杨瓒不喜甜食,但天子赏赐,不好不用。举筷挟起一块梅花形的豆糕,做好喝下半盏茶的准备。未料到,貌似甜腻的糕皮馅料,入口即化,唇齿间只余淡淡的清香和一丝甘味。
当初在诏狱,杨瓒用过不少宫内的糕点,都及不上这份。
又挟起一块,杨瓒心中思量,难道是御膳房新换了点心师傅?
同样的时间,杨瓒吃下两块,朱厚照解决两盘。
看着撤下的碟子,杨瓒终于明白,为何谷大用提来的食盒会大得出奇。
小半个时辰,八碟豆糕下肚,朱厚照总算心满意足。
不知不觉间,杨瓒也吃下两碟。端起茶盏,颇觉不可思议。看来,和好胃口的人共餐会增大饭量,并非虚言。
稍歇片刻,中官提走食盒,重新换上热茶。
杨瓒站起身,开始今日的讲习。
谢状元苦读《孙子兵法》,开口谋攻,闭口用间,闻名翰林院。顾榜眼捧着《六韬》和《吴子》,日日钻研,手不释卷。朱厚照欲问兵法,二人足以,实在没有杨瓒发挥的余地。
经史子集,大学春秋,古今史鉴,自有刘学士和张学士讲读,杨瓒若是开口,无异于班门弄斧。
几番思量,杨瓒独辟蹊径,打算和朱厚照讲农政商道,讲北疆风貌,讲海外方物。
哪怕只是皮毛,朱厚照也听得津津有味,兴致浓厚。自出生就未离开过皇城,京城外一切,于他都十分新奇。
事情闻于朝堂,群臣会怎么想,自己是否又会受到攻击,杨瓒已无心理会。
农政是国之根本,挑刺必要有理有据。
商道不为士大夫所喜,然殿试之时,杨瓒写过一篇策论,其后又有文章送至三位阁老面前,同样不怕言官挑事。
北疆之事,多是从顾千户处得来消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添油加醋。况且,自开国起,明朝就和北边的邻居不对付。无论文武,提起北边的邻居都是咬牙切齿。
在讲学之时,言及北疆风貌边防,当是一片为国之心。如此还要被泼脏水,讲话之人安的是什么心?
唯一可为群臣诟病的,唯有海外方物。
太宗皇帝遣船队先访东洋,后下西洋,扬大国之威,后世亦为人称道。然自宣宗皇帝之后,因各种原因,明朝渐收拢船队,不再出海。
杨瓒在明朝日久,知晓内中因由复杂,不像后世人猜测的那般简单。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小心再小心,走一步算一步。谁让他先前过于理想主义,行事欠妥。但想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总得慢慢来。
天子终究年轻,凭一腔热血,无法驾驭满朝文武,更不要说一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