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四十三章(第1 / 3页)
沈顾青的症状持续了一个月,用声带发音的那一天,他高兴坏了,一整日拉着致义与他说话,不停地说。
致义也不插嘴,就听着沈顾青吧啦吧啦讲。一个月的份要用一天的时间说出来,沈顾青几乎没有消停过。
后来他们去参观了生态餐厅的工程项目,一个月时间,大概弄了个地基,外形还完全看不出。
成工程师说,要彻底完工,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致义想了想,这半年时间,完全可以用来招聘培训员工,到时候餐厅开张营业,员工也正好上岗工作。他把这个想法说给沈顾青听,后者也同意,于是他们打算公开在网站上发布招聘广告,对象是高级餐厅管理者,至于那些一般员工,致义似乎另有打算。
沈顾青打电话给了公司网络部部长,他的目的,是为致义的生态餐厅专门建个网站,独立性质的,不挂靠沈氏。
那天晚上,致义带着顾青走访了整个上水村。
上水村外地人口很多,本地人口相对较少。
回来后,致义问他,“你觉得这些人怎么样?”
沈顾青想了想:“你不会是想用这些人来餐厅做服务人员吧?”
致义点点头,“尤其是那些三四十岁的本村人口,他们对上水村很了解,倚靠就近原则聘用他们,可以节省很多成本。”
沈顾青埋头思索了一阵,“可以是可以,不过生态餐厅最终是面向全国的,他们的普通话过关吗,沟通有问题的话,会生生拉低餐厅的档次的。”
致义想想也对,不仅是普通话,可能还需要会讲些英语,就算不会说,也得听得懂。如此想来,就近原则招聘似乎反而加大了成本。
“那怎么办,难道我们要招大学生?”
“我觉得完全可以。”
“可是大学生的话,他们会愿意吗?让他们到这种小乡村来?”
沈顾青说:“上水村不好吗?,我觉得挺好的,不管是环境还是人文。不过要吸引大学生过来,确实是需要一些手段的。”
“比如呢?”
“比如福利,比如比行业高百分之五的薪酬,当然我也是打个比方,可不可行还有待考虑。”
致义在屋子里踱步,忽然停下来,“不然我们问问伯父怎样?”
沈顾青每次听致义神采飞扬地提起老头子的时候,总是有股不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