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老陆家的年(第2 / 3页)
“说了不听,你每年都来这一套。我们同学之间,何必搞这些虚的。”侯玉龙连忙拒绝。
陆建军当然不会答应:“老侯,烟花爆竹是你的心意,这些东西也是我的心意。
再说了,这都是给弟妹和孩子的,又不是给你的,快收下。”
“你啊你,真拿你没办法。”侯玉龙笑着收了下来。
侯玉龙是陆建军为数不多的至交好友之一,二人意气相投,互相都知道对方的性子脾气。
虽然两人来往并不密切,却丝毫不会影响情谊。不需要什么假客气,处的就是真痛快。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莫不如此。
告别老同学,陆建军又开着面包车朝着陆家的老宅开去。
李渡镇虽是千年古镇,但镇中心的主要区域面积并不大。镇子就只有一条主干道,在主干道两侧分散居住着全镇居民。
沿着主干道一路开到底,来到古镇老街,陆泽的爷爷奶奶就住在这里。
来到老街,望着马路两侧的老宅子,一股岁月感扑面而来。
李渡镇虽是千年古镇,但由于江右省贫穷落后,老街上的宅子一点都没有那些知名江南古镇的宅子大气。
老街的主干道早些年就已经变成了水泥路,但主干道两侧,不时地还能看到一条条小巷子,不断朝里弯曲延伸。
这些小巷子,路面就是一块块尺许见方的青石板嵌成的,墙根还能看到不少斑驳暗绿色的苔藓。
老街附近的一大片老宅,那叫一个破旧,一看就是穷苦人家住的。唯有老街主干道两侧两三层的小木楼,稍显富态。
镇上的老宅子,屋顶全都是由瓦片砌成的,多年风吹日晒雨淋,早已变得漆黑无比,丝毫看不出当初瓦片刚烧制出来的青灰色。
所有老宅的前门,都是由简陋的木板隔成。即使是老街主干道两侧的“豪宅”,从门板的材料和做工,依然看不出半点大户人家的样子。
这些门板一看就有年头了,漆黑的木头纹理,长年累月的使用,表面甚至都磨起了包浆。
老陆家是穷苦出身,自然住不起老街主干道两侧的“豪宅”。
老陆家的祖宅,还要沿着小巷子朝里走上一段才能到,车子是进不去了。
来到老宅的巷子口,陆建军刚想找了个地方把车停下来,就见到两位老人在路旁焦急地探头张望。
不是陆泽的爷爷奶奶,还能是谁。
陆建军忙把车停在路边,朝着路边喊道:“爸,妈,天这么冷,你们一直站路边干嘛?回屋里一边烤火一边等啊!”
这年头镇上有车的人可不多,老街的马路边上随便找个空位就可以停,一点都不用担心被贴罚单。
两位老人看见面包车上的陆建军,脸上的惊讶完全掩饰不住。
“建军?”陆泽奶奶何桂兰,揉了揉老花眼,简直不敢相信。
二儿子陆建军,两口子都只是普通职工,怎么还开起了面包车?
陆泽家里开包子店、做生意的事情,因为时日还短,而且也没有对外张扬,除了小叔陆建邦知道外,整个老陆家都无从得知。
所以陆泽的爷爷奶奶,这会儿才会如此惊奇。
“爸,妈!”
“爷爷,奶奶!”
陆泽和老妈连忙下车,和两位老人打着招呼,陆建军也从驾驶位走了下来。
陆泽的爷爷陆新远,一下子就凑到了车子跟前,好奇地问道:“建军,你怎么开上面包车了?”
陆建军也不瞒着:“爸,前段时间单位下岗,我和芳萍都没了工作,于是开了个包子店。为了运送货方便,就买了辆面包车。”
两个老人在电视上,也看过下岗的新闻。虽然对国家大事不是很懂,但对下岗多少知道点来龙去脉。
不过儿女们都没有和他们两个老人提起过下岗的事,陆新远和何桂兰二老还以为,下岗和老陆家人都没关系呢。
话说回来,除了陆建军和徐芳萍两口子,下岗这事确实和老陆家的其他人没什么关系。
谁让之前在整个老陆家,就属陆建军两口子混的最差呢。
“你这孩子,下岗这么大的事情,都不和我们说。那现在,包子店生意怎么样了?”何桂兰难得地关心了一句。
一向低调的陆建军,当然不会有暴发户的嘴脸:“妈,包子店生意还行,您不用担心。”
听见二儿子这么说,陆新远和何桂兰放心下来。
二老刚打算迎着陆泽一家往里走,就听得几十米外,响起的两声“滴滴”,正是小汽车按响的喇叭鸣笛。
陆新远和何桂兰扭头一看,顿时激动了。二老停下了脚步,立刻迎了上去。
脸上神情之兴奋,和见到陆泽一家时完全不是一个程度。
陆泽抬眼望去,远远开来的是一辆普桑,虽然是老款,但车子保养的非常新,应该是大伯陆建国一家来了。
新华夏国成立前,发生了多年战乱,人员伤亡惨重,人口增长缓慢。为了国防保障需要,也为了更好更快地建设祖国,因此国家推出了允许和鼓励多生多育政策。
在50年代初,不仅禁止非法打胎,严格限定绝育手术和人工流产的条件,还效仿老毛子国,给多生多育的妇女授予“光荣母亲”、“英雄母亲”的称谓。
当年,为了响应国家鼓励生育的号召,陆新远和何桂兰一共生了七八个孩子。
何桂兰也因此,曾获得过“光荣母亲”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