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入股(第4 / 5页)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这句话形容饿了么,最恰当不过了。
“好,我刚刚问了其他公司的朋友,饿了么的创始人好像还是个没毕业多久的大学生呢。”
贺璇吐了吐舌头,在顾允面前,她总是不会刻意控制情绪。
“大学生怎么了?你不也是大学生,我不也是?”
顾允笑着揉了揉贺璇的脑袋,他也听出了助理口中的另外一层含义。
大学生创业团队,往往代表着没什么经验,也代表着后劲不足和格局不够。
“那怎么能一样......”
当然,顾允这个妖孽除外,贺璇根本没打算拿自家老板和别人相提并论。
事实上,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还真是个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
在饿了么的初创团队中,张旭豪身上有很多标签:85后,上海交大硕士等,而最响亮的标签莫过于是饿了么创始人。
2008年,研究生张旭豪才二十出头,就带着几个朋友共同创立了饿了么。
创立的初心很简单,在校期间张旭豪和室友一起玩游戏,常常过了饭点才想起吃饭,所以他们经常在宿舍点外卖。
但当时点外卖只能通过电话或短信下单,此外商家送饭要等很长时间,极不方便。
恰巧当时淘宝等电商正处于发展阶段,网购方式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于是,张旭豪想到了通过网络和外卖相结合的方式,在网上订餐的想法。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其他室友时,几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开发一个网络订餐系统平台,也就是如今的“饿了么”。
为了把梦想变成现实,张旭豪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由于资金紧张雇不起员工,张旭豪和室友便是饿了么的第一支外卖骑手队伍。
那时,张旭豪与学校周边的餐厅谈合作,每单从餐厅抽取15%的提成。
成本主要是向学生印发的宣传册,也同时会在印上附近商家的广告以赚取广告费用,上万元的印刷费和兼职学生工资就从这些收入中打平。
由于电话订餐的低效率,张旭豪开始将这个模式拓展到网上,饿了么网站应运而生,真正规模化则是Napos系统的研发。
“汉唐”是饿了么在交大最早合作的餐厅,这家餐厅的老板参加了赢在中国后,认为饿了么的模式很有意思,于是把自己的餐饮店卖掉加入了这个年轻的队伍。
正是他的加入让张旭豪对餐饮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于是把很多对餐厅的需求整合到软件上去,最后形成了饿了么独家研发的“Napos系统”。
“一家生存下来的餐厅,七分靠管理,三分靠口味,因此Napos也会帮餐厅分析出哪些菜好卖,以便能不断更好地卖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