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犯膈应的宅子(第2 / 3页)
毓嵬也就不再让,慢条斯理地用盖碗划了划茉莉花茶:“你可知道三年前京华荟萃出的那档子事?”
“三爷怎么想起问这个。”
原来这泰丰楼在北平城是非常有名气的,号称京城八大楼之一。
这是个山东人办的鲁菜馆子,这家的汤菜很出名,知名的有烩乌鱼蛋汤,以及芙蓉银耳汤、酸辣鸡丝汤等。孙大总统和夫人对这家的汤菜大为赞赏,当年京城的政客、文人墨客也都喜欢来这。这大奎子是泰丰楼老掌柜的内侄,在这做大堂近二十年了,每天迎来送往,消息灵通,可以说是京城包打听。
“实不相瞒,我现在就在这报社做事。”
“哎呦我的三爷,您怎么能去那地呢,那是个凶地,凶的不能再凶。”
大奎子看来是真心为毓嵬着想,此刻也顾不得什么尊卑,直接坐到毓嵬身边讲起了京华荟萃的历史。
“那地方,首先那楼就犯膈应。”
“膈应?”苏三是南方人,不太懂这词儿的意思。
“哦,就是那地犯忌讳了?”
毓嵬问。
“是,那地就不吉利。那地过去是个小京官的宅子,那京官还是个翰林,对,据说还是当年郑太夷的学生。”
毓嵬见苏三一脸茫然,在一边轻声解释道:“郑太夷就是郑孝胥,他字太夷。我上次讲的那颗珠子的故事里面,那个额驸是他的孙子。”
“哦。”苏三点点头示意大奎子继续讲下去。
“这后来不是那个啥了嘛。”
大奎子看看毓嵬,将革命那俩字咽了下去。
“这个小翰林还在宫-里做事,算是给皇帝写写算算吧。大概是在民国十三年吧,对,就是民国十三年,皇帝出宫那年,小翰林一家在一个晚上被人杀了,全家十多口都被杀的干干净净。”
“民国十三年?那时候我才几岁,好像是听大人讲过有京官全家被杀的事。然后呢?”
“那宅子就空下来了,哪有人敢租啊,后来是过了好几年,民国二十年的时候一个姓钱的大老板将那楼买下,开了个报社,就是这京华荟萃,一直传说这翰林家冤死的人阴魂不散,那是个凶宅,这报社开张头几年还平安无事,就在三年前,忽然有三个技工晚上加班死了,据说浑身找不到伤痕,大家都说是给翰林家的人给缠上了。从那以后,那报社就不许晚上加班了。”
“那跌下楼梯的事,你知道吗?”苏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