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全球领主游戏:百倍人口 > 第9章 函谷关有变!

第9章 函谷关有变!(第4 / 7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时间错开,虽然会对管理体系造成较大的负担,但却能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

用一百万人口,干出一百五十万人口的事。

新增的人口,和之前收拢起来的平民被按照区域重新分配工作和土地。

一部分人口过多的乡镇,难免会有一些家庭需要迁到严重缺乏劳力的耕种区、矿产区。

这或多或少引发了一些抱怨,但在这个年头,习惯了逆来顺受的“贱民”们,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反抗。

为了追求最高效率的发展速度,秦霄已经顾不上考虑底层平民的感受。

在这乱世,能免于战乱,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家人,已经是最大的幸福,就不要奢望更多了。

怨愤当然是有的,却被控制在了最低限度之内。

为了激发百姓的积极性,秦霄并没有按照主世界领地内的模式,推行土地共有制。

而是按照这个时代的习俗,认可土地私有。

只要是无主的荒地,谁家开垦出来,耕种满一定的年限,就归其所有。

这也算是一种激励。

华夏民族,对土地,尤其是可耕种土地的执念,是刻入基因深处的。

开采资源、开垦荒地、挖掘沟渠……

各处都要人手。劳动力的短缺,也让领地内无法开工什么大型的工程。

唯一算得上“大工程”的,大致就是郿坞的拆除了。

董卓为了修建郿坞,征发了数十万民夫,但只是建起了一个雏形,就兵败身死。

秦霄并不打算学董卓,躲在一座堡垒之中花天酒地等死,直接命人将郿坞拆除,好歹能回收一些材料。

关中地区经过连年兵祸,许多城池都有破损,修复的时候正好用得到。

本来,秦霄还打算在后世的潼关处修建一道关隘,用来取代函谷关的战略价值。

驻守潼关,距离长安更近,无论是兵力调动还是后勤补给,都要容易得多。

从稳固后方的角度来考虑,潼关比函谷关更适合作为长安东方的屏障。

但无奈人力的缺口实在太大,秦霄又不能像董卓那样,不考虑领地未来的发展,只能暂时放弃这个计划。

目前的重点,还是放在了粮食、矿产这两个方面。

前者自不必说。

这次三国副本的时间跨度要以年为单位,而且没有“大型本土势力”作为盟友。

要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光靠从领地带进来的物资,又或者是军功兑换,是不可能维持得起的,而且也不划算。

秦霄必须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在本世界获取粮食的问题。

手握关中这片肥沃的粮食产区,只要全部开发出来,至少也能在满足了本地百姓的口粮需求之外,供应得起百万级别的大军。

当然,这是在不遇到天灾人祸的情况下。

秦霄隐约记得,三国时代,全国各地的灾难似乎是挺多的。

黄巾起义,就是因为连年天灾,再加上朝廷内部的问题,导致许多百姓活不下去,才爆发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

未来的曹操、刘备、孙权,似乎都不同程度上遭遇过天灾的问题,导致受到了不小的损失。

大量开发耕地,囤积粮食,既是为了供养军队,也是在为日后应对天灾做准备。

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尤其在这乱世之中,有兵,有粮,比什么都管用。

大量的人口填充下去,关中三郡各地,开始大规模的垦荒行动。

石料、木料、铜铁矿产等等,也都纷纷开始开采,运送至长安郊外。

大片的工坊在这里落成,数千名工匠,和数以万计的劳力集中在这里,将源源不断送来的物资加工,打造成军械、装备。

不但新军的装备需要打造,已有的军队,也需要准备一定比例的装备,以防出现损坏,需要替换。

还有箭矢等消耗品,需要的数量就更加庞大。

某种程度上来说,一支庞大的军团,就是一头吞金恶兽,源源不断地吞噬着领地的财政。

另一个吞噬领地财政的源头,便是由贾诩初步建立起来的情报体系。

早在火影世界的时候,秦霄就想要构建一个类似于锦衣卫的情报机构。

对内,可以防范外部间谍。

对外,则可以针对性地搜集各种信息,利用情报优势来压制敌人。

但因为没有合适的人手,秦霄将这件事拖延了下来。

如今,贾诩勉强算是这方面的人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