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春闱再议(第2 / 3页)
诺久书眨巴了一下眼睛,这才反应过来,在大郢种地是需要交税的,那税还不少。
这么一来,她想要种地稳定产业就是一个奢望了……
她也不困了,拿了披风披上,坐到闻光寒身边,“阿寒,咱们详细说说这个税怎么交。”
闻光寒手边有官报,上边会有每年的税收的标准,大郢的税收相对来说还是挺少的,但朝廷的税收标准同地方官员征收的量是不同的。
地方府衙也需要银钱周转,如果不是太过分,地方税收是默认的。
总的来说,因着没有规模的养殖业,大郢农税主要以田的品级来分,主要分为官田税和民田税。
大郢的官田是县里最好、最肥沃的田地,官田是可以买卖的,但官田不能荒废,不然会罚银钱,且每年每亩需要缴纳的税也比民田多两升。
民田就是像诺久书他们那样,开辟荒山,荒山开垦三年内都属于荒山,不用交税,但三年后就属于民田。
民田每亩交粮税三升,养地七年后就成为了官田。
当然,还有其他田税,他们不涉及,闻光寒也就没有详细说。
闻家原有的土地九成都是官田,土地肥沃,粮食长得好,虽然要多交两升粮食,但依旧有很多人愿意种官田。
毕竟,年成好的话,可以花一份力,得多份粮。
年成不好,辛苦一点,也能勉强做到旱涝保收,总体来说比荒山和民田好些。
诺久书并不知道她前世历史上的朝代的税收是怎样收的,但听着这麻烦的税收,真的觉得头疼。
且这还只是朝廷官报的税收,如果再加上府城和县城的税收,诺久书觉得自己真要靠种田发展大郢的农牧业,从而更加稳定大郢的经济市场的想法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她原本是想让闻光寒考上科举之后,再想推广高产量种子的事儿,但科举之路是真的缓慢又熬人。
她都快熬成婆了!
说笑了。
诺久书看向闻光寒,“你也看到了咱家这些新种子的产量,我原本是想等你殿试之后再报给朝廷的。你怎么想?”
闻光寒发下手中的书本,修长的手指轻轻在桌面上敲了敲,半响后道:“我先写信给杨先生试探一下。”
“怎么试探?”诺久书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