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国家大义(第3 / 3页)
种彦崮说出这么公道暖人心的话来,贾乃昌眼睛一红,紧紧握着种彦崮的手一时说不出话来。
“贾大人快请坐。”
“嗯,在下失态了。”
“非也,此乃真性情。”种彦崮叹道:“但愿这个黄友不是个冥顽不灵的人吧。”
“种帅可有计较?”
“双管齐下吧。”
“哦?如何双管齐下?”
“我亲自致书黄友劝降,为防万一,大军兵分两路。”种彦崮起身指着舆图道:“你与费通率军自清水河北上,安抚沿路堡寨,至威戎城驻扎。”
从延安府沿着清水河北上,一路大大小小十个几个堡寨,全都是西北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堡寨安然过渡,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我则率大军自延川北上清涧城,要是黄友能弃暗投明最好,如若不然,两路大军合围,他也弄不出什么幺蛾子。”
“好!就如种帅所言,贾某定当竭力。”
……
站在清涧城头,种彦崮难掩心头的澎湃,摩挲着被风沙磨砺的有些光滑的墙石,一股天然的血脉联系油然而生。
清涧城又名宽州城,在绥德军南一百余里的清涧河畔,是种彦崮高祖种世衡在百年前所建。
当时西北边地用兵,守备不足,形势颇为不利。
种世衡建议,请求在延州东北二百里的宽州废弃城垒上兴建城池,用来抵挡西夏的锋锐。朝廷同意他的建议,命他负责这项工程。
当时西夏人为阻止种世衡筑城,曾多次派兵出击,种世衡一边抗敌一边筑城。此地险要却没有泉水,众人认为无水不可守,工匠凿地一百五十尺才挖到石头。石工认为石头难以凿穿,种世衡下令一畚碎石付酬一百钱,重赏之下,工匠千方百计凿穿岩石,终于得到泉水。
城筑成后,赐名青涧城,而种世衡也升任内殿崇班、知青涧城事。
清涧城在宋夏旷日持久的角力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到哲宗时第四次宋夏战争,大宋取得了平夏城之战的胜利,全面占据了横山和天都山。清涧城离横山二百里,随着宋夏边界线的外扩,它的战略支撑作用也随之减弱。
到了徽宗朝第五次宋夏战争后,清涧城就更加不显了,城内驻军只有千余,算是应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