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年三十出差(第2 / 3页)
建炎元年,赵构以王伦为大金通问使,前往金国求和,结果王伦被金人扣押了五年,直到绍兴二年八月才放回。
今年初,赵构得知宋徽宗病逝的消息,又以王伦为大金国奉迎梓宫使,前往金国,请求金人送回宋徽宗梓宫。
结果,王伦在涿州一待又待了十个月,眼看年关又近,大雁南飞,自己却是归国无期。
就在王伦以为自己得在涿州过年的时候,挞懒居然要放他回去,而且还让他给赵构带话,“好报江南,既道涂无壅,和议自此平达。”
王伦见金国终于同意议和,不禁喜出望外,即刻从涿州风雪兼程,于十二月中旬回到建康。
淮西兵变对于赵构来说既是一场噩梦,也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什么规复中原、中兴赵氏,还是算了吧。
有多大的肚子吃多少的饭,心不要太贪,否则很容易被噎死。
他曾对秦桧说,“但今政犹病人误服药,气力尚羸”,既然没力气,那就现实点,能议和就议和吧。
不过想要议和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朝中主战的声音并没有随张浚的罢职而减弱,反而因为刘豫被废而呼声日涨。
刘豫倒台后,北方有不少官民南归,先是伪齐武显大夫、知寿州宋超率军民来归;不久,知蔡州刘永寿杀乌噜贝勒,率城中遗民来降。
每月渡淮南归者有数万之众,所以朝中士大夫多谓中原有可复之势,都主张趁机进兵。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构想议和,就要先考虑如何堵住悠悠之口。
历朝历代,赵宋王朝的大臣和言官是最难搞的,这都是“与士大夫共天下”和“不杀上书言事之人”惯出来的毛病。
不过好的有赵鼎这个高参在,他给赵构支了一招,用尽孝的理由来堵悠悠之口。
赵构心领神会,对大臣言官们说,“朕以梓宫及皇太后、渊圣皇帝未还,晓夜忧惧,未尝去心。若敌人能从朕所求,其馀一切非所较也。”
老爸的尸骨和亲生母亲还在敌人手里,先委曲求全一时隐忍。把父母接回来尽孝道,这个理由拿出来,恐怕再虎的言官也没胆子反对吧,百善孝为先,谁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万一真的还有嘀嘀咕咕的,那朕保证迎回梓宫和太后后再极力经理中原,这样总行了吧。
金人同意送还宋徽宗梓宫和韦太后,并归还黄河以南诸州土地,这对赵构来说不啻于是天上掉馅饼。
打生打死不就是为了规复中原吗,现在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拿回来,何乐而不为呢?
参知政事陈与义就说,“用兵须杀人。若因和议得遂我所欲,岂不贤于用兵?万一和议无可成之望,则用兵所不免。”
赵构是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