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想想都掉价(第2 / 3页)
“唉,”挞懒叹了一声,说道:“议和一事是未雨绸缪。我一向主张两国息兵讲和,此次南下是国主的意思,我也没办法。南朝已不是四年前的南朝了,想要彻底收拾他们哪有这么容易,前几日大仪镇和承州之败就是个教训,南朝现在不是那么好相与了。万一此次出师不利,我们也好有个回旋的余地。而且我刚接到密报,国主近来沉疴又起,病重多日,万一…,这国中定然有变,我们不得不早做打算。”
……
平江府姑苏城,赵构算是故地重游,不过和几年前相比,那次是仓皇难逃,此次是北上亲征,心情和境遇截然不同。
“官家,赵相求见。”
“快宣。”正在吃饭的赵构停下了手中的筷子,今日俺也要学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赵相,快坐。”
私下场合,赵鼎也不拘礼,在赵构对面半坐了下来,将手中的文书呈了过去:“陛下,韩世忠有札子到。”
“陛下。”
“嗯。”赵构一边看着韩世忠的札子一边应了一声。
赵鼎埋怨道:“这平江知府孙祐也太不会办事了吧。”
“嗯?赵相何出此言?”
赵鼎用手摩挲了一下吃饭的桌子,恼道:”陛下您看看这桌子,怎能如此粗鄙。”
赵构吃饭的桌子确实不咋地,桌面隐隐可见一些划痕,腿脚上还有小块的残破,确实和赵构无比尊贵的身份不匹配。
“呵呵,”赵构似乎不以为意,半开玩笑着说道:“赵相你还没瞧仔细嘞,这桌子还是寺院里弄来的,你看这里,还有寺院的题识。”
“这个孙祐太不像话了。”
“赵相,不妨事。”赵构大度地摆了摆手,说道:“国事困难,民生多艰,朕吃穿用度简陋些又何妨。只要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只要能迎还二圣,再安九庙,这帝王之尊自然就在,无需在意这些小事。”
“陛下规模宏远如此,天下幸甚啊。”赵鼎由衷地感叹道:“唉,建炎之初陛下初登大宝,要不是黄潜善汪伯彦之流擅杀专权,国事也不致至此。”
“唉,”赵构也悠悠地叹了一口气,说道:“朕初即位,昧于治体,所用非人,至今痛恨。初听信黄潜善之言,置陈东、欧阳澈置二人于极典,朕悔之晚矣。”
赵构对这件事一直是耿耿于怀的,重点不在于冤杀了两个好人,而是擅杀上书言事人背离了祖训,成了他抹不去的政治污点。
“赠官推恩(上一次赵构到平江时就给陈东和欧阳澈平反),但这并不足以表示朕悔过之意。死者不可复生,朕追痛无已。朕想好了,明日就下中旨,追赠陈东、欧阳澈朝奉郎、秘阁修撰,更与恩泽二资,赐官田十顷。追咎汪伯彦落观文殿学士,黄潜善更不追复。”
“陛下圣明!”
“官家,胡大人回来了。”
“快宣!”
知枢密院胡松年去镇江祭奠,并巡视诸将后连夜赶回了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