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认清现实(第1 / 1页)
黑沉沉的天空沉默地笼罩着大地,空旷的古道上只有重重的马蹄声在回荡。
两边原本显得草木青翠、生机盎然的大片森林却有些荒凉,时见废弃残破的茅屋,野草蔓生的农田。
一路南上,只看到成群结队南下的难民,顶着冷咧的寒风,赤着脚或者一双草鞋,踩在薄冰的地上,听着怀里的婴儿或是饥饿或是寒冷发出的哭声,步伐阑珊的走向南方。
曾经的旧地已经被战火洗礼,为了保命,他们只好背起贫瘠的包袱,拖儿带女的逃走,逃向他们认为能给他们安定的地方。
“一路上的难民,好像越来越多了。”
阿殇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有些沉重,这儿里韩国边境只有十里之遥,却好像两个世界一样。
苏隐眼神却是无比平静:“每天都有这样的难民,他们不会在乎谁来当君王谁来统治,其实老百姓只想吃口饱饭而已。”
阿殇低头不语,他的目光落向前方某一点上,那是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无力的躺在妇人怀里微弱的呼吸着,他那疲惫憔悴的母亲到处求人施舍吃的,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阿殇,把我们身上的干粮分给他们吧!”
阿殇点点头,缓步走到妇人身边,取过肩上的包袱,把它递给妇人:“这里面是些烧饼,你们分着吃吧!”
“多谢恩人,多谢恩人。”妇人颤抖的捧着手里包袱,简直以为自己遇到了神仙,忙不迭的道谢。
阿殇淡淡一笑:“要谢就谢我家公子吧,是他让我把这些干粮分给你们的。”
“谢谢公子,谢谢公子。”众人跪倒在地,向苏隐拜谢,眼中已感动得盈满泪水。
苏隐不为所动。
阿殇看了一眼这群狼吞虎咽的难民,这些干粮对于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可是对于这群难民来讲,却是救命之物。
“是啊,他们……只是想吃个饱饭而已。”
叹息之间,那么轻,那么淡,空气中似荡起飘渺的回音,仿佛对红尘万物的悲怜叹息。
“阿殇,你要记住,所谓的盛世,永远都是王室贵胄的盛世,平民百姓却被压榨到一无所有,走投无路。战争胜利了,赏赐和封侯拜将的永远都是那些贵人子弟,战死的,永远都是平民兵士。所以,你看到的是奄奄一息、病入膏肓的难民,却不知,病的是整个天下。”
苏隐寡淡的说道:“我们所做的这些,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罢了。”
“阿殇明白。”阿殇点点头。
这时候,身后突然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
“请等一下。”
苏隐转身望去,只见一个衣着华贵的公子哥正骑着马匆忙从刚刚难民方向赶过来。
阿殇一愣:“公子,那不是我们刚刚遇到的公子哥吗?”
苏隐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看着韩非来到他们身前,然后下马从袖子拿出一枚玉佩:“这位兄台,你刚刚一路走得匆忙,走之前在茶馆不小心落下了一枚玉佩。”
苏隐摸了摸腰间,空空如也,随即脸上露出一抹恰到好处的笑意:“多谢。”
“这枚玉佩做工很普通,看兄台的穿着打扮,不像缺钱的人,出门却把它戴在身上,想必它对你一定很重要吧!”韩非说道。
苏隐面色有些古怪的看着韩非,又看了看手中的玉佩,笑道:“它对于我就是一枚普通的玉佩,你若是喜欢,送给你也无妨。”
苏隐说的是实话,这枚玉佩对他来说还真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到处在街边买下它,只是觉得单纯的好看而已。
韩非尴尬的笑了笑:“看来是韩非多想了。”
韩非,韩王安第九子,天纵之才,满腹经纶,为韩国王室中最杰出的一人。
当韩非道出姓名的时候,苏隐就猜测到对方的身份,苏隐出秦国之前,收集了一些关于韩国的资料,恰恰也读过他的书,对于他提出的观点也颇为欣赏。
“不知兄台如何称呼?”韩非再次问道。
“苏隐,苏醒的苏,隐藏的隐。”苏隐说道。
韩非嘴里一直念叨着这两个字,好似在哪里听到过,却怎么也想不起,拱手说道:“苏兄,刚刚发生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苏兄的慷慨大义,韩非佩服不已,只是可怜了那些百姓,天下之大,却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
苏隐淡淡道:“其实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这是人的天性,乱世百年,战火纷飞,芸芸众生,弱肉强食,儒家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观点,太过理想,太过善意。”
韩非叹息之间,带着怅然:“君以民为本,是为仁,如今民怨四起,君主关心的却是征伐和功名,君不仁,臣却不敢言语,反倒纵容其道,谋取权势。”
韩非抬起头,远远望去,天空,依旧那么蓝,世道,依旧那么苍凉。
“老师,若您是想让我看清这现实,那么我已经看到了!”
韩非的眸中露出了一抹深邃的光芒,那里仿佛有一团烈火狠狠的在灼烧,更加坚定了内心的想法。
苏隐正准备说话的时候,远方穿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远处前来的是一群训练有素的白甲兵,骑着雄壮威猛黑色鬃毛俊马,绝尘而来。
转眼间,一群士兵就来到了二人身前停下,一阵风裹夹着风沙扑面而来,竟有些肃杀的凉意。
其中的一个人缓缓抬头,露出一张极为普通的脸庞,他冰冷着脸,伸出手举着一块金属令牌。
“我在下铁虎精骑督卫,苍潜,奉王上之命前来接九公子回都城。”
见到此人,韩非的眉头微微皱起,那明亮得可以透视世间所有一切的目光下,扬声道:“不用劳烦督卫大人,韩非自幼自由惯了,这大好山河风光需慢慢欣赏才是。”
苍潜脸上冷意徒增:“九公子想抗王令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