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六四章 岳麓书院

第六四章 岳麓书院(第5 / 6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当初曾老九跟彭玉麟去扬州,董书恒就送了一副眼镜给曾涤生,但是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后来曾涤生投降之后,董书恒投桃报李,又派了几个专门研究眼疾的医生去为其看病。

要说医疗条件,复兴军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现在复兴军对医生的待遇,可能在全世界都算是最好的了。

董书恒还为原本的郎中们量身定做了一套品级制度,与官府的官员品级是对应的。

这让郎中们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现在大部分人都习惯称郎中为医生。

原本华夏从唐朝就有“医生”一词,意思是学医的学生,也就是医学生。

但是现在大家口中的医生一词就是大夫、郎中的意思。

因为董书恒为淮海医学院题了一句话叫“医者仁心,救死扶生。”所以大家现在习惯了用“医生”这一称呼。

原本这个时代,华夏的医生储备就是最为丰富的。

华夏的文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习惯。

也就是说读书人多少都会去学点医学,因为中医是有完整医书传承的。这一点要比此时的欧罗巴发达的多。

读书之后,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官,做不了官的人很多会转行从医。

从淮海军刚刚成立的时候,董书恒就命人四处搜罗好的郎中。

加上复兴会中原本就有几位名医,所以董书恒很快就组建起了一支实力不菲的医学团队。

这些人以前是单独行医相互之间缺少交流。很多人在行医方面有什么好的经验也不会跟别人说,都当成是自己家的传家宝。

但是董书恒将这些人集合到一起之后,让他们互相交流,一起研究,共同进步。

这时候,进步就立竿见影了。

医学是一门非常依赖经验的科学。大家去医院都更愿意相信那些年纪大的医生,还都喜欢去大医院。

还不就是因为大医院病人多,在这里工作老医生看过的病人多,经验足。

要是能够将这些人的经验集合到一起去,自然是能够极大地促进医学水平的进步。

这几年时间,复兴军的医学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地方上在县级以上行政单位建立了医院,在乡镇建立了卫生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