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仙风道骨(第3 / 4页)
听完此番话,亥言心里暗想,武松想将兵书交于李彦仙的决定,虽然多少有些草率,但如今看来,武都头看人的眼光还真没错。
这位李校尉不仅精通兵法,还顾大局,知轻重,果然是个人才,比那范致虚高出太多。
可惜,这样的人却身居低位,空有一身本领,却难有机会施展。
“李校尉不为私利,心系大局,令小僧十分佩服。”亥言打心底里赞道。
“诶,国难当头,万千百姓尚知同仇敌忾,我等行伍之人,食朝廷奉禄,自当责无旁贷。”
“那李校尉今后有何打算?”亥言问道。
“尽忠、保家、誓抗金贼,不求名垂青史,但求无愧我心。”
......
时局变化之快,的确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也包括丁路。
在拿到李梦权的亲笔推荐信之后,他和袁淳风就马不停蹄,一路北上,直奔汴京。
但当他们到达汴京时,城外已经遍竖五色旌旗,金国的大军一眼望不头。
闰十一月初二,金国东西两路大军就完成了对汴京的合围。等到丁路二人能看见汴京城时,城楼上已是炮火连天,箭如飞蝗。
好在,金军数日以来,都是主攻京城的东面和南面,西南方向只是围而不攻。
趁着夜色,丁路和袁淳风从顺天门跃上城墙,避开守城的宋军,一路往内城而来。
乱世之秋,意外自然还没结束。
当袁淳风和丁路带着书信找到唐恪唐大人的府第时,唐恪人还在,但已经不是宰相了。
其实,就在丁路二人从杭州出发时,唐恪就已经被罢了相位。
唐恪罢相,也算是当今官家赵檀做出的为数不多的英明决定。
可惜,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这位右相大人为了向金人表达议和的诚意,已经下令让各路勤王人马散去。
原本已经赶来的几十万大军就此折返,把汴京城留给了虎视耽耽的金兵。
等到金军兵临城下时,唐大人悔之晚矣。
其实,在当今朝堂之上,像唐恪这般天真而又迂腐的议和派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