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北诏(第1 / 3页)
北诏。
与如今有南疆之花称号的南诏相比,显得寂寥。
主体城池并不宏大,依旧遵循原罗刹门的建筑意图,采取以山体为遮蔽,天坑为点,连成的一整个地下城池。
以水道为主,纵横交错。
优点是,只需安排少量道徒驻守某些关键点,即可对整个北诏外围完全监视,内里建筑星罗棋布;
为了防止如前宗门那样的情况出现。
北诏在重建之初,就将罗刹门原本没有利用的区域一同利用起来,如今主要建筑分散极广,全靠扩展后的水道进行来往。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道徒们花在路上的时间,但却将安全发挥到最大利用程度。
缺点是,不利于商贸,毕竟水道有限,过分扩充,会导致坍塌,只能在主要的部分区域,拓宽水道;
建设成商贸区。
初时建成,北诏的确陷入困境中,可罗薇提出水帘洞天的设想后,在拓宽的水道两周凿洞,形成商业;
其上张灯结彩,规划水道通行,逐渐形成特色。
随着南诏日渐强悍,北诏从最初的防御策略更改为纯商策略,以修行、逛街、定居为主打。
道徒即可通过双行水道进行来往游玩,也可沿着洞壁而建的栈道逛到上层,星罗棋布,时至今日俨然是一座常驻超过二十万人口的修行城池。
每年往来商贸更是以百万计。
大部分为灵性凡人与少量道徒。
修行之风日盛,时至今日,北诏已经发展成兼顾培养、出产、外出游玩为标签的全新之地。
从北边而来的修行之人或商贸会选择在此处停留,售卖北地来的货物,再将北诏出产的物品收购,运往南诏,再扩展至南诏其余修行之地。
而返回的商贸也会将南诏的产出带着,在北诏继续停留,售卖或收购,再通过商路抵达大江,沿江而下或上,将南诏与南荒的产出;
通过商路散布到神朝各地。
南诏只需三十灵钱的妖兽皮毛,到了北地神都,能卖出三百灵钱的价格,而到了西域,更是能达到五百灵钱以上!
高昂的利润,南荒的持续产出,北诏的预订目标为实现年盈余百万贯,而蜀山的全面打压下,去年预计的盈余没有达到,反而支出二百七十六万贯。
罗薇坐在北诏议事厅,思考着如何利用黄金之路的开通,来打破目前北诏的僵局。
不同于南诏有独特的产出,有靠近南荒,拥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产出,受到的影响较小,但北诏初建没多久;
除了景观修行外,产出也以灵铁、灵矿、灵粉、灵石为主。
且产量中等,而这些都不是什么不可替代性,秦岭、长白山、桃花郡等地的产量比之北诏更为巨大;
质量优良的同时,价格同等的情况下,修行宗门更愿意采购以上地区的产出。
而不是北诏的产出,每年除了卖给南诏的产量以及自行储备之后,北诏的盈余还有二百万斤左右。
如此巨大的量,不售卖出去,不仅会占据有限的储存空间,来年的开采提炼就不得不降低标准;
从而引发大量的灵性凡人没有工作,导致人口外流。
这是罗薇不愿面对的,北诏从无到有,她看着一步一步建立起来,早已把这里当成毕身的事业去做。
人口又是一个修行地区强弱的表现,若是人口外流严重,恐怕十二城宗会再度席来,侵吞北诏的产量。
一步弱步步弱。
“二百万斤,如何售卖出去?”
罗薇呢喃着,望着洞窗外的繁忙景象,如今有南诏的财政支持,北诏尚且能继续维系运转,但是经年累月下去;
南诏内部也会产生议论。
每年耗费千万灵钱维系的北诏,究竟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纵然是要将北诏建设成南诏的前哨站亦或者将来南诏撤退的第二选择地,也不用营造成如此规模的修行城池。
需知以南方修真界之星著称的朝天城,也不过是修士超过十万的城池而已。
北诏号称二十万人,修行之人占十分之一,余下九成皆为灵性凡人,而南诏呢?
族人不过千万,修行之人更是只有十万而已,其中九成还是初期道徒,毫无征战之力,只能进行提炼生产。
可战之人还得分驻两地,且北诏不能带来任何效益,如今黄金之路完成,这种声音只会更大。
只需女王在位一天,北诏的支持就不会停,但百年后?二百年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