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槽渔滩(第2 / 3页)
此时右卫率营到达百丈县城之后,便不敢再贸然往南,只得不断试探唐军。但唐军的反应很强烈,程名振派了多支斥候队,皆是损失惨重,无功而返。
十二月二十六日,明军向槽渔滩发起攻击。
唐军在槽渔滩一线布置了五千人,又在名山县布置了万余人,分守诸隘,阻击明军。
驻守槽渔滩的唐军将领是权弘寿。他把防线从突出的槽渔滩里后移,直接退到槽渔滩口。
这里北侧是青衣水,南侧便是悬崖峭壁。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而且从槽渔滩里到槽渔滩口,距离不过五六里,但道路都是依山临水的小道,极其难走。
苏烈一开始也是按部就班地出击。
但明军还没前进多久,南侧的山上便出现了大批唐军伏兵,照着山下的明军便是一番如雨般的巨石、弓弩打击。
山势陡峭,明军在狭窄的路上,完全是避无可避,很快便伤亡惨重。
苏烈见状,立刻下令前军退回。
这种打法,明军就是打光了,也不可能顺利通过。
全军退回来之后,苏烈便让大军暂时屯驻在槽渔滩口,等待斥候的侦查情报。
等斥候回报,对面的唐军并无水军部队,苏烈却是有了破敌的计策。
唐军从槽渔滩里退到槽渔滩口布防,不得不说,这是既正确又错误的决定。
槽渔滩口当然是个险要之地,光是那条五六里的险路,就是一道天堑。但要想彻底封锁此地,还需要一支水军的佐助。
槽渔滩口因为向南凹陷,此处的青衣水宽四五百步。这个长的距离,光靠弓弩、投石器,是根本没法完全封锁青衣水的。
而槽渔滩里一带背靠山岭,虽然地势显得有些平坦,但青衣江在此变窄,最宽处不过一百步左右。在两岸各置一个箭楼,完全可以彻底封锁大江。
或许是权弘寿担心在槽渔滩里鏖战他消耗不起,或许他没想到明军会有水军参战,反正就是这么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