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喋血阳安关(八)(第2 / 3页)
柴绍上前,一刀捅死了自己的战马,使其免受痛苦,而他本人,则再次冲入乱军之中。
倔强的柴绍,带着无限的恨意,战至他最后一人,直至身被二十余创,死于乱军之中。
随着柴绍的身死,其部也先后被覆灭。
突袭的唐军各部此时俱拥在金牛道上,或是或降,唯有马三宝带着唐军残部,退入鸡冠隘中。
此时阳安关已失,困守鸡冠隘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而且隘口之中,缺兵少粮,马三宝遂和部下商议,放弃鸡冠隘,突围南下。
马三宝的突围决定没有错,鸡冠隘的确是没有守的必要了,但不得不说,他们突围的太晚了,面前就是明军,身后是高山,往哪里突围。
马三宝带着残部,沿着三道河往利州撤退,而身后的明军则是紧追不舍。全军撤退到龙门山,被赶来的明军包围。
唐军苦战不能突围,最终自马三宝以下,全军覆没。
马三宝的死,代表着李唐在川北最后一支精锐部队的完全覆灭。
柴绍所部,多为关中老兵,其精锐程度,无论是任瑰部还是陈演寿部都没法比,李渊之所以将其布置在兴州,就是让他作为整个川北防线的中枢军队,四面支援,保证川北防线的完整。
而随着柴绍部的覆灭,整个川北防线,实际上已经完全破碎。
大明北路军的进击,已经没有多大的悬念了。
战后,黄明辽视察战场,踏着血水,一步一惊。
待见到柴绍的尸体,只见他浑身创伤,几无一块好地方,最后也不得不赞叹道:“真男儿汉也!”让人将其礼葬。
······
阳安关一战,明军歼敌两万余人,打了入川第一个打胜仗。
不过战后统计,明军也伤亡惨重,尤其是右靖卫的四十六军、四十八军,几乎已经打残。
短期内,很难恢复战斗力了。
虽然军情如火急,但整个明军在阳安关一战中打得筋疲力竭。为了保障军队的战斗力,黄明辽不得不下令三军修整三日,然后再前进。
不过为了防止唐军在利州重新构建防线,黄明辽乃下令陈聚率领右武卫两营骑兵,沿着金牛道南下,骚扰唐军,打乱唐军的防御布置,为主力的南下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