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危机(第3 / 4页)
“罗曼就不消说了,不动声色就能将局面扭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罗兰也是个难得的。能看清形势,也知道疼人,最要紧的是赤诚和厚道。”
“崇安那孩子混账惯了,竟也被这几个孩子激得肯看书、上进。这几个孩子,是福报。”
赵太太又点了点头,这几个孩子她都见过,知道都是难得的好孩子。
可她今天得到的消息、马上要做的决定关乎生死,实在草率不得。赵夫人将茶盏捧在手里,皱着眉不知道在考量什么?
“嫂子今天遇到了事?”
看嫂子踟蹰成那样,赵闻年也郑重起来。这些年,他们遇到的大事小情不少,他从没见大嫂这样举棋不定过。
“你大哥来了信,你先看看吧。过两天,该有专门给你的吩咐。”赵夫人从袖袋里掏出封信递给赵闻年,神色凝重:“事关重大,马虎不得。”
虽是家书,信上却半句嘘寒问暖都没有。赵闻年细细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面色也跟着凝重起来——
“荆湖两路都到了这个地步?”
“旱得什么粮食都种不下去,好多粮商都关门歇业,不往外放一颗粮食了。就有开着门的,粮价也是飞涨。
府衙两个月开了三回常平仓,粮价依然压不下去。再开,等朝廷下令赈灾,粮仓里就要没粮了。”
赵夫人眉头紧锁,愁得头疼:“马上进五月了,就是这会儿就下雨,也过了栽秧的时节。荆湖两路这灾荒,基本是板上钉钉。
粮商这会儿就已经关门闭户,铁定是要将救命粮卖出金子价。荆湖两路的常平仓放了三回粮,库存也不多,荆湖北路还有继续放的打算。照这样下去,除非朝廷下血本,或者赈灾的人,有让粮商舍利开仓的本事,不然,要乱。”
想着那场面,赵闻年忍不住打了个寒噤:“两路百姓,可有上千万人。要真乱了,朝廷也得抖三抖。”
“谁说不是?”
赵夫人长叹一声,点着赵闻年放在桌上的信件道:“百姓命贱,天家的人何曾看得上眼?”
信上除了说荆湖两路的现状,更要紧的是告诉他们另一件事——太子一系朝赵闻祥抛出了橄榄枝,只要他一句话,立马就能调他去真定府路,任转运使。
赵闻年刚升任荆湖南路转运副使不足一任,马上又能升任真定府路转运使。
要付出的代价,不止赵闻祥在朝堂上要站在太子一边,整个赵家只怕都得唯他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