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小说 > > 我不似李煜

我不似李煜(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开宝七年(974年),李煜上表求放李从善归国,宋太祖不许。秋,宋太祖先后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为由,诏李煜入京,李煜托病不从,回复“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庙,想不到竟会这样,事既至此,唯死而已”。太祖闻信,即遣颖州团练使曹翰兵出江陵,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等随后出师,水陆并进;李煜亦筑城聚粮,大举备战。闰十月,宋军攻下池州,李煜下令全城-,并停止沿用北宋年号,改为干支纪年。时吴越乘机进犯常州、润州,李煜遣使质问,说以唇亡齿寒之理,吴越王不答,转送李煜书信至宋廷。北宋攻陷芜湖和雄远军,沿采石矶搭建浮桥,渡江南进。李煜招募兵卒,委任皇甫继勋统领兵马,全力御敌,因强弱悬殊,兵败如山,内殿传诏徐元瑀、刁衎阻隔战败消息,宋屯兵金陵城南十里,李煜尚不知情。

开宝八年(975年)二月,宋师攻克金陵关城。三月,吴越进逼常州,诛杀皇甫继勋,权知州事禹万诚献城投降。六月,宋与吴越会师,进发润州,留后刘澄投降。洪州节度使朱令赟率兵十五万前往救援,行至皖口,遭遇宋军。朱令赟下令焚烧宋船,不料北风大作,反而烧至自身,朱令赟与战櫂都虞候王晖皆被擒(皖口之战)。外援既灭,北宋尽围金陵,昼夜攻城,金陵米粮匮乏,死者不可胜数。李煜两次派遣徐铉出使北宋,进奉大批钱物,求宋缓兵,太祖答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十二月,金陵失守,守将呙彦、马承信,马承俊等力战而死,右内史侍郎陈乔自缢,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京师,宋太祖封为违命侯,拜左(一说右)千牛卫将军。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李煜死于北宋京师,时年四十二岁整(李煜亦生于七夕),北宋赠为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8]

2

主要作品

3

作品

据徐铉记载,李煜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亦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南唐二主词1卷,录李煜词34首,存世有明万历四十八年墨华斋本,清代邵长光又录得1首,近代王国维增加9首。李煜词集注本有清人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詹安泰《李璟李煜词等。

3

主要成就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李后主题跋像,出自《历代古人像赞

李煜即位后,虽然宋齐丘、钟谟、张峦等人已死,但朋党之争并未消除,朋党势力仍然存在,面对败坏的政治军事局面,如何稳定朝政,加强中央权力乃是首要任务。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防止政权为少数权臣把持,李煜设立“澄心堂制度”,柔和平缓,釜底抽薪似的改革了中枢制度。南唐原有“澄心堂承旨”一职,类似应诏供奉,李煜将其改变为决策机构,除王室内成员外,多选取低级官员参与,有力分散了相权,使得“中书、密院皆同散地”。

李煜此举,汲取了汉武帝中朝制度、唐初政事堂会议的实践经验,对明朝内阁制度、清初军机处的设置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李璟时期朋党干政,权臣把持朝政的现象得以彻底解决,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自此以后,南唐没有再出现激烈的党争,吏治也开始好转。

亲理冤狱,减免刑罚

李璟后期,吏治腐败,冤狱盛行,其状惨烈。针对这一情况,李煜一面要求减轻刑罚,一面亲自复核,检查狱政。因为对刑罚的减宥,还引起大臣的非议。

善待勋旧,安定人心

针对李璟时期割土裂疆、人心惶惶、党争激烈、赏罚不明、叛逃日甚的情况,李煜一面努力消弥皇室内部矛盾,增强政权的凝聚力,封诸弟为王,百官皆加职。一面善待老臣勋旧,李璟时曾被后周俘虏的冯延鲁,李煜重新给予礼遇。老将何敬洙功勋卓著,被授予“右卫上将军”之衔,封芮国公,致仕后依然给全俸,第门列戟。及其去世,李煜下令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重视人才

李煜即位后确立了“多难当先才”的用人观,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先后提拔了徐锴、徐铉兄弟、张佖、潘佑、陈乔等人。

宫廷值宿制度

李煜执政时期,还建立了“光政殿制度”,即宫廷值宿制度。“乾德五年春,命两省侍郎、谏议、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更直光政殿,召对咨访,率至夜分。”这样随时备招大臣,便于及时了解处理政务与突发事件,也便于采纳建议,这样的夜谈召对,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演变成了常设的制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I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