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鱼水对话 南中异常(第3 / 6页)
在以往的十数年之中,诸葛亮举荐提拔过许多人才,例如庞统、蒋琬、马良、杨洪等哪个不是一时俊杰,哪个又不曾手中掌握大权过。
诸葛亮不是醉心权力的人。
只是由于诸葛亮内心中有着极强的责任感,他习惯了未雨绸缪,对大汉的一切军政要务都会思虑颇多。
诸葛亮深知现在的大汉并不算国力强盛,这就导致了他的性格越发谨慎。
国力贫瘠的大汉,不能行差踏步一次,否则就可能是万劫不复之地。
以诸葛亮的才能及他身处的位置来说,他的这种性格对大汉的国力的提升有着很强的催化作用。
过去几年之间,无论关羽还是糜旸在战场上取得多么傲然的战绩,一切都离不开诸葛亮在背后的苦心维持,稳扎稳打。
于国家来说诸葛亮的这种性格是好处。
对刘备来说诸葛亮的这种性格,也可让他高枕无忧,可以安心地做個马上皇帝。
但是对诸葛亮来说,他的这种性格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身体健康。
诸葛亮鬓角间愈发密集的白发便是明证。
所以对刘备来说,他现在该担忧的不是梁州可能会发生的动乱,而是诸葛亮的身体健康。
因为就算梁州发生连糜旸都处理不了的动乱,梁州距离益州不远,只要他与诸葛亮还在一日,那么局势都不会太过糜烂。
若不是对诸葛亮的身体有所担忧,刘备之前不会特地下恩旨让诸葛亮在午时进补。
只是刘备知道他的行为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若是诸葛亮不改变他的性格的话,那么他的身体健康是只会每况愈下的。
当刘备将心中的担忧说出以后,诸葛亮不禁一愣。
他倒是没想到刘备是在担忧这一点。
明白刘备的担忧后,诸葛亮的内心却浮现了浓浓的暖意。
只是诸葛亮有自己的看法,诸葛亮对着刘备拱手答道:“陛下教导的是。”
“然天下兵戈未息,华夏上,未重归一统。
当此时臣怎么能不竭尽心力,又怎敢有一丝松懈呢?”
诸葛亮说这番话的目光真挚,因为这就是他的心里话。
诸葛亮出身名门,这种背景导致他从小到大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