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施效颦师中无咎上(第1 / 2页)
水硕被连飞噎得腻味个半死,回到寝宫越想越气恼,但是“千古一帝”、“万世长明”的称号实在是太吸引人,皇帝的口水现在还没擦干。
云皇后伺候着皇帝脱掉大衣服,开始抱怨天网报对北静王的报道不如忠顺王更有力度,那个水焉怎么回事……这样的对话隔三差五地就要来一次。皇帝只听不评,心里更恨。水焉嘴上说不管后宫立储,其实她在文章里早已暗戳戳地开始干涉东宫之事……
转念一想,任哪个皇帝立太子都要问问身边人,与其藏着掖着倒不如公开,如此几年下来,新帝人望到位了,交接时就会顺手得多,政局动荡基本上提前消除。
天家无私事,让全国老百姓知道帝王的辛苦和功业,水硕于心底其实还是窃喜的。如果能把这天网报掌握在自己手里……或者索性自己来搞一份面向老百姓的报纸,那会怎样?
皇帝为自己的聪明击掌,立刻宣凌三攴议事。
自从凌宣在青城干出了人神共愤的灭门惨案,凌三攴就日复一日地衰老了。原来的精气神耗散得让旁观者心惊。虽然过去他须发皆白,但仍然中气十足,要揍人时也是能跳老高的。现在的他表面上依然面色红润,气息绵长,语言犀利……但是皇帝却知道凌三攴在强撑。
将自己的意思和凌相交换了过后,凌三攴拍手叫好,“怎么老臣就没有想到这以毒攻毒的主意呢?皇上真是圣明。”
对这样水准的毫无诚意的马屁,受了也就受了——其实皇帝猜凌三攴不提办报之事,自另有其小九九。
皇帝笑道:“如果真要搞起来,怕是人才难得,撑起来这摊子不易啊。”
这正是凌相所虑。
首先这人必须要有才能:事功之才,能组织协调方方面面关系。
其次,这人要能把握政治动向、掌握“原则”、“底限”、“尺度”、“耻度”和“锐利度”。
其三,这人必须公正可靠,不能有私心。面对万千受众,只要稍微偏一丝,立刻就是掀然大波——比如立储或某个官司。
其四,此人还要放得下身段,不能耍弄文彩,能以大白话讨好读者,要懂如何跟天网报抢夺话语权。
上哪儿找这么个人?放弃科举,文字精深,熟悉朝堂,了解民情,关系硬、熟人多、没野心私心,明辨是非公正严明……除了天网,其他地方再寻不出半个来!
“没私心”三个字就能刷下去九成九的教师(自己学生要不要照顾?)、才子(同学、老师打招呼怎么办?)、退休高官(子弟同僚在盯着你)和外戚(自己外甥皇子/表哥皇叔不管了?)。
当过官的肯定有预设立场,没当过官的身份低微、胆气不足,说话没份量也没政治资源!
学问精深的老学究懂多少民情?不沾烟火气,写出来的文章老百姓看得懂?熟悉乡野、市井的人多半没读过几本书,写出来的东西,如《七侠五义》般水准,谁看得下去?
有背景、关系硬的往往有政治野心,比如东林党或太监。没政治野心的,多半是个书呆子或者纨绔。你放心把舆论权交给他们?
脑子清楚又读过书没有政治立场忠于皇帝的都在科场拼命,考秀才举人进士,谁放得下身段来办报,挤占时间,消耗前途而且没下场,稍微得罪人就是前途尽毁?
办报纸能不能避免得罪人?难!下次忠顺王打招呼,提个要求,你理不理?同时北静王提出同样的要求,你理不理?九皇子呢?十皇子呢?七公主呢?
面对以后可能会当皇帝的皇子,你做不做、怎么做、何时做、让谁做,都会得罪人……谁有本事面面俱到、左右逢源?
皇帝听凌三攴仔细一分析,立刻哑然。就算朕亲自当主编,皇后在耳边吹吹风,自己守得住立场不?文武百官一闹,自己听谁的,偏向谁?宗室来哭,怎么办,能不能开个后门?老太妃给外侄孙来打招呼,提要求,要待遇,你面子给不给?
……搞不了。
凌三攴道:“本来我的孙子凌宣勉强可以培养一下……”他脸红了红,“可惜心性太差,耍手段没底限,并不高明却还沾沾自喜……老臣惭愧。”
皇帝很清楚,为了让蒙元内部出现裂痕,挑动阶层对立,给赵人留蒙找合理合法性,凌宣干出了灭门惨案。虽然手段下作,但是结局非常好:赵人高官威信空间高涨,蒙元人自己都在说,只能相信童丞相、候菩萨等赵官,蒙元官吏不值得信任,他们包庇贵人……
这也就是凌相逼孙子在家读书却没惩罚太过的原因。这种类似贾詡之流的毒士,在恰当的时候、正确的地点、针对尴尬的事情是很好用的。连武则天都不得不用这种人清洗朝堂……
皇帝安慰道:“毕竟年轻,还是可以挽救一下的……”
凌三攴见好就收,道:“办报之事怕是只能徐徐图之。老臣的观察,有个年轻人基本上符合以上条件……可以试试荣国府的贾宝玉。”
贾元春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