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开辟新战场(下)(第3 / 4页)
但汤恩伯就不要脸皮了,他在白崇禧身边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居然直接开始了鼓掌,声音洪亮:“恭喜林总长,恭喜恭喜!”
而随着汤恩伯开口,原本尴尬的众人一时间纷纷跟着鼓掌,有些是出于从众,但更多的是心情复杂,不知所措。
陈诚站在主持台上,表情庄重,他继续宣布:
“这次的特等勋章授予林总长,是因为他的英勇和智慧在武汉反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军事天赋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林一凡站起,微笑着接受了特等奖章,随后表达了自己的谢意:
“我接受这个特等勋章,但这不是我林一凡一个人的勋章,它代表了每一位在武汉反攻战中付出的将士们。我们的胜利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只有齐心协力,我们才能够战胜鬼子,保卫我们的国家。这个奖章不仅属于我,更属于每一位参与战斗的战友!”
众人听了林一凡的话,心中的不满渐渐消散,纷纷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目光。白崇禧暗暗叹了口气,汤恩伯则一直保持着笑容。
庆功宴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继续,而众将领也开始思考自己在抗战中的角色和责任,此刻的嫉妒已被短暂的团结和共鸣所替代。
说到底,站在这个庆功宴上的国民政府将领们,或多或少都是为抗日立过功的,就算是汤恩伯,如果两年前没有他带着最后一支成建制的中央军机动作战,不断突破日军的进攻,恐怕李宗仁早就在台儿庄,几十万的地方杂牌军,早就在山东死光了。
不过,和李宗仁一样,这些也无法掩盖他们再抗战后期消极抗日,甚至为祸一方的罪行。
颁完特等奖之后,老蒋也露脸说了几句总结和勉励的话语,庆功宴也进入了高潮阶段,林一凡和薛岳、白崇禧几人便跟着老蒋进入到了包间里面。
老蒋坐在主位上,心情看起来很是愉悦,他目光扫过手下的众多将领们,在林一凡身上多停留了几秒,然后才沉吟着开口道:
“武汉反攻战的胜利是值得我们庆贺的,但也不能止步以此,我想听听诸位对于今后战局的想法。”
“委员长,我认为我们下一步可以先收复广州,武汉反攻战虽然大获全胜,但咱们损耗也是惊人的,当务之急还是先补充武器装备,若是能收复广州,我们就能从海上获得更多的援助,在今后的战场上也能占据更多的主动权!”薛岳抢先开口道。
话音一落,李宗仁就赶忙开口道:“委员长,我看薛将军的看法倒是有所不同,我认为我军下一步北上为好,最好是先从鬼子手里夺回南京,南京的意义非同寻常,一旦收复南京,日本人便会成为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的!”
“我同意李长官的想法,我军现在拥有大好的局势,俗话说得好,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现在就是北上的最好时机。鬼子现在节节败退,犹如惊弓之鸟,咱们若是能一鼓作气,便是北平也能成功收复!”白崇禧作为李宗仁的盟友,当即出言力挺道。
王耀武紧皱着眉头,反对道:“李长官把打仗也想得太轻松了,鬼子可没有那么好对付,咱们这时候可干万不能急功近利,把大好的局面毁于一旦啊!”
汤恩伯倒是一直没有发表意见,他在忙着偷偷觑老蒋的眼色,等确定了老蒋的心思之后,他再投其所好。
老蒋面上虽然尽量不显露出来,但心里却是十分犹豫,他一方面想要削弱桂系,一方面也知道现在的局势并不合适。
且说,李宗仁在归德军事会议后兼任了安徽省主持,这为桂系直接渗透安徽省行政机构提供了合法依据。
常年在广西山区盘踞的桂系,突然集中了三个主力军来到安徽,各层军政机关也都打起了安徽的注意。张淦就曾提及,安徽素为鱼米之乡且地处中原,比偏居一隅、物产贫瘠的广西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