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双方的较量(第3 / 4页)
不过,打法确实是没有疑问了,但具体怎么打,两人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白崇禧认为,日军一旦出兵,至少集中十五万重兵而来,并不可小视,因为国军部队全部兵力不过二十四万,所以国军如果擅自与日军决战,万一日军尚且保持有相当战斗力,岂不是以卵击石,抡起拳头往铁板上砸?
应该采用后退决战的方式,果断放弃相当一部分土地,后退两百公里撤退到衡阳地区,引诱日军长驱深入,等待他们彻底虚弱后,再全面反击。然后一举切断敌人退路,将疲惫不堪缺乏补给的日军歼灭或者重创。
但是如果按照白崇禧的计划,后退两百公里,就必须放弃湖南省会长沙,这是一步险棋。如果我不好,一不小心就会砸在自己手上。
所以,薛岳的意图虽然和白崇禧并没有不同,但还是表达了反对。其中最关键的,就关键在于是否后退两百公里和放弃长沙上,他很明显是有另外的想法。
他认为,目前第九战区虽然兵力只有二十多万,但整体战斗力却不弱,中央军部队占有一半数量,而且休整了一段时间,老部队的战斗力基本恢复。
所以,后退是必须的,但不能后退两百公里这么多。务必死守长沙,然后将日军歼灭在长沙以北地区。
而且他认为,长沙地区易守难攻,适合长期防守,并非防御不住。如果放弃长沙南撤到衡阳地区,一来省会丢失对士气会有极大影响。
二来如果日军占领长沙,保证自己湖北地盘的安全后,就不再推进,岂不是鸡飞蛋打,白白的守株待兔。
三来衡阳地区离广东不远,此时已经是遭受北面和东面日军夹击,如果广东地区的日军几个精锐师团再从广东杀过来,岂不是南方也多了一股敌人,四面受敌,不是自掘坟墓吗?
两人各执己见,两个方案同时上报。原本,在仅仅五天之后,白崇禧就接到了电报,老蒋同意了他的作战部署,便满心欢喜地在电报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但薛岳这人从来都是固执己见的,虽然白崇禧是桂林行营主任,而桂林行营的统帅区域,就包括第三、第四、第七、第九战区。理论上,他是白崇禧的部下,但必要的时候,薛岳是连老蒋的命令都不听,所以他根本不可能听从白崇禧的所谓命令。
早在8月21日,薛岳在地图前苦思冥想,老蒋要求他按照白崇禧的方案部署作战,陈诚也打来电话要他坚决按照委员长指示,但几个小时后,他还是毅然叫来参谋处长赵子立,阐明自己坚持的理由,要他写好电文,发给老蒋。
最终在陈诚的帮助下,老蒋终于同意改用薛岳的方案部署作战,并且在这次会战中,白崇禧奉命协助薛岳指挥,但他和薛岳的矛盾,在此时已经种下。
这其实也就是早先的军事会议上,林一凡为什么被针对的根本原因,更是国民政府党争的一大体现。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薛岳的能力,其实远胜于所谓的白崇禧。
毕竟,白崇禧的战略意图虽然好,一旦取胜,可以重创日军。但他忽视了自身的实力,如今第九战区的中央军,恐怕没有重创日军的本事。
当然,这也不一定是白崇禧的军事能力真的有那么差,人家可从来没有放弃过问鼎天下的梦想。若是真的按照他的计划进行,恐怕最终第九战区的中央军会被消耗殆尽,桂军若是趁此时机北上,那对他来说,可是就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
且说,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在广西称霸了二十多年,当然是颇有手段的。而且两人都是战将,但公认白崇禧的军事能力要强一些。
但白崇禧因为从小就是天才,能力超群,受周围人钦佩和赞扬,所以性格孤傲。不仅为人持才傲物,对人严厉刻薄,部下稍有失误就会被他处罚。
本来桂系是三巨头,是白崇禧,李宗仁和黄绍竑,同时也是三员战将。白崇禧的军事能力更强,李宗仁的政治更强,黄绍竑善于行政和外交。三人合作,把广西搞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