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施恩法正,征辟贤才(第2 / 7页)
东州派系作为外来者,想要在益州立足,自然要向益州本土势力举起屠刀,因此覆灭了许多益州大族,侵占了数之不尽的益州田地。
所以自刘焉入益州开始,益州就动乱不休,东州人氏也巧取豪夺,多行恶事。
后世东吴名将甘宁,乃益州本土人士,就曾参与过叛乱,最终兵败投奔刘表。
如果诸葛亮从严整顿益州,那么这些东州人氏将首当其冲,利益必将受损。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才有了法正仗着刘备之宠幸睚眦必报,擅杀毁伤己者数人的事情发生。
益州变法,正欲推行《蜀科》。
可法正却知法犯法,故意触犯《蜀科》,如果连法正都不能处置,《蜀科》又怎么可能推行下去?
就好比当初商鞅变法,正是先处置了公子虔与太子嬴驷,才能立下律法的威严,让秦国上下莫敢触犯新法。
诸葛亮自知处置不了法正,制定好的《蜀科》自然也形同虚设,难以推行。
法正此举,不仅取得了政治斗争的暂时胜利,还故意自污名声,因此深得刘备器重。
对于雄才大略的君主而言。
像法正这样恶名在外却有能力的臣子,远远要比诸葛亮这种品德无瑕者更受欢迎。
所以说,历史上真正的法正,未必就是那种睚眦必报之人,也有可能是政治斗争的需求。
至于法正之死,更是扑朔迷离。
史书上只记载了对方终年四十五岁,究竟是病逝还是如何,没有任毫史料记载,只是轻飘飘的一句带过。
但很有意思的是。
法正逝世那年有些蹊跷,正好是汉中之战胜利的次年,也是关羽战死、孟达投魏的同年。
这些事情单独看不觉得什么。
可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各种蛛丝马迹进行推敲,就大有问题了。
法正能够跟随刘备在汉中与曹操交战数年,直至战争结束,说明身体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关羽战死与孟达投魏以后,法正就忽然莫名其妙死了,着实蹊跷。
孟达此人,乃法正同乡兼至交好友,关系之亲密自不用说,也是东洲派系的强有力支持者。
彼时刘备麾下关羽、张飞等握有兵权的将领,几乎都十分推崇敬重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