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魏延之死(第1 / 1页)
小小的公安县偏厅俱寂无言。即使冷静如关羽也十分羡慕。敬其人,而非敬其神。久读春秋晓喻大义的关羽是能品得出其中差别的。后世奉关羽为神,但仍将孔明作人。神无喜怒悲苦,人有欢憎离合。拜神灵惟求万千事保佑,拜先贤只诉千秋兴亡事。关羽想了一下,只觉得成了神仙之后自己恐怕要与孔明完全反过来。神灵帝君关羽每日要面对无尽的求官求财,要前程保佑,求文章锦簇生花,甚至可能间或还会有几个重金求子的。而军师呢?每日恐怕只需听听后辈的感谢,顺便再品品后辈带来的免费的五花八门的贡品。关羽由衷的羡慕起来。蒋琬倒是面无表情,毕竟早已知晓自己死讯。这还能说啥?既然已经是孔明的左右手了,让孔明养生的时候带自己一个,很合理吧?蒋琬选择直接躺平,白嫖军师的养生之法它不香吗?马良同样羡慕,羡慕是因为他很难不去想,如果自己夷陵没死的话,这名单里会不会有自己的名字?而且,街亭如果他马良应该能守住吧?他马良可从来没有过“唱主角”这个想法。【五丈原,丞相病逝之后消息不可避免的还是传递了出去。56岁的司马懿大喜:苦候多月不就是为了等这个?然后追击的司马懿就在斜道口遇到了鸣鼓反旗的姜维,司马懿大惊,认为自己掉到了诸葛村夫的陷阱里,急退。于是杨仪得以从容不迫的率军退回汉中,“死诸葛走生仲达”一时间也传为笑谈。司马懿在后来检查丞相留下的营地时,长叹,认为村夫乃天下奇才。丞相死了,但是之前被他按下去的暗雷才正要引爆。那便是直至现在迷雾还没有散尽的:魏延之死。演义中说是魏延反叛,引兵压南郡,然后被杨仪所激,在军阵中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后被小将马岱一刀枭首,当场毙命。】张飞再次感觉到一丢丢不服气:吓住司马懿的这也算是疑兵吧?为何就俺张飞不能用?而且:“这司马懿也配称名将?”张飞甚是不屑:不就是一味死守嘛?我上我也行!“不会有将连防守都做不好吧?”张飞搞不懂。刘备幽幽的将目光投了过来。不过这些都是小事儿,刘备看向魏延,忽的想起马谡,欲言又止。魏延则是大急,当即跪伏在地:“日月可鉴,魏延绝无叛心!”“若魏延叛汉,则愿当场领死,绝无怨言!”魏延心中也是颇为委屈,于是话说的便重了点。刘备只能上前将其拽起道:“如此之言,文长切勿复言!”关羽也觉得如此:“文长知忠义,定不会如此!”【从史书角度来讲,魏延和杨仪两人,是属于典型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两人非常非常的相似。丞相曾经叹息:“惜仪之才干,凭魏延骁勇,恨二人不平,不忍偏废。”魏延的才能刚说过,阳溪大胜,爵位四连升。杨仪此人也颇有才干,刘备孔明都非常认可。魏延“性矜高”,杨仪“性狷狭”。说白了就是属于要自己当大爷,让别人当孙子的类型。甚至两人的履历也有一点相似:两人同出关羽手下,杨仪最初是曹操方的主簿,襄樊之战前主动投奔关羽,相谈甚欢,被关羽写信引荐给了刘备。而且两人行事风格也跟关羽有点像:夷陵之战前,杨仪与刘巴发生不和,刘巴当时是重臣,杨仪算以下犯上。五次北伐前,魏延与刘琰发生冲突,刘琰乃宗亲重臣,魏延也是以下犯上。这种性格的互相遇到后,发生矛盾就是必然的事情了。魏延因军功横行,当时所有人知道他性格,怕麻烦就“皆避之”,唯有杨仪不吃这套,于是两人就杠上了。北伐时靠着费祎当和事佬居中调和,上面还
有丞相压着,俩人才能勉强共事。丞相死后,两人迅速势同水火。】“二哥,原来都是你造的孽啊。”张飞幸灾乐祸。然后被关羽斜视了一眼迅速噤声。关羽抚须沉吟一番,还是主动道:“文长须谨记,敬大夫爱士卒,如此方能持久。”“否则便如我襄樊之败,乃取祸之道也。”魏延认真记下,他现在身无寸功,自是骄矜不起来,对厅内所有人都极为恭勉。关羽摇头,还怕魏延不能用心,对马良道:“还要劳烦季常,今日分逍遥津与襄樊之战两卷,交与文长阅览。”马良表示小事,魏延表示必将关将军教导谨记于心。张飞惹不起二哥,但是对于现在的魏延魏主簿还是能调戏一下的:“文长,要不要也喊三声试试?”魏延摇头,甚至感觉脖子上似乎有一道若有若无的凉气。【魏延之死其实拆开来看其实就是丞相之死引发的一场政治动乱。就如周瑜死后江东豪族人心思动一样。三国志关于这部分的记载,每一处细节都在透露着问题。首先是临终会议,交代了让魏延断后,但是会议列席的人只有杨仪、费祎、姜维等。给魏延这个征西大将军兼丞相军师布置工作,但却不让这个地位极高的人列席,既不合理也不合适。而且魏延传记载的杨仪悄悄领大军撤退,把魏延孤零零扔那儿导致魏延大怒,显得既荒唐又可笑。其次是褒斜道好像突然成高速公路了。魏延传这段记载其实相当魔幻:杨仪先跑路,然后魏延大怒,追上并且烧了栈道。杨仪紧随其后,魏延烧一段栈道他就修一段,紧紧跟随。过了栈道之后杨仪写了檄文控诉魏延谋反,信使从魏延大军中挤了过去,跑到成都送到了刘禅手里。这其中问题就太多了,首先魏延既然被命断后,那肯定就是后军。后军越过前军去争褒斜道,难道以为武功水对面的司马懿是死的?而且褒斜道的栈道此前被赵云烧过一次了,当时赵云一把火逼得曹真退兵。和杨仪这边走边修栈道的本事比起来,曹真就变的仿佛在打假赛。而最终,在栈道被烧,魏延大军在前的情况下,杨仪的檄文能递到成都就很离谱了。所以魏延传的这个死因,很大概率并不靠谱。关于魏延之死,《魏略》里提供了另外一个说法:丞相病逝前召魏延等人交代后事,魏延依军令行事,秘不发丧悄悄退军,直至褒口才发丧。杨仪见魏延掌权怕被魏延清算,于是诬陷魏延要降曹发动兵变。魏延不战军走,被杨仪军追而杀之。相较来说魏略其中杨仪诬告魏延降曹的说法,与魏延传记结尾的“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还能对照得上。基本可以认为杨仪确实有诬言魏延降魏。至于其他方面,魏略的真实性并不能保证,三国志的自相矛盾也说不通。因此只能推断是丞相逝世之后,位高的丞相司马魏延和权重的丞相长史杨仪,两人矛盾再也无法缓和,并很可能因为撤军时的具体权力节制问题,爆发了出来。最终结局是魏延身死被夷三族,杨仪也被驱离季汉权力中心,最终忧愤自杀。如今我们千年后已经很难深究其中真相,陈寿在三国志中做了比较合适的盖棺论断: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换个方向想。”张飞对着关羽比了个大拇指:“二哥培养的都是人才啊!”关羽黑着脸不想说话。张飞倒是很快活,拍着魏延肩膀问道:“文长,感想如何?”魏延久久不言,最终道:“既未有降曹之意,便好。”张飞哈哈大笑道:“文长,我让大哥也给你写一幅字如何?”“你说是制矜好呢?还是制傲好呢?”魏延说不出话,相较来说他现在还是太年轻了,张飞轻松调笑,他很难放得开。“翼德!”刘备头疼的挥挥手让自己三弟正经点。
“观光幕之言,文长骁勇,杨仪有才,然因性格而互不能容,殊为可惜。”孔明则是感叹中带着点庆幸:还好,这魏延并不是如马谡一般言过其实。“文长有空当读廉颇蔺相如旧事。”孔明也就言尽于此了,毕竟他是空闲确实并不多,而且魏延也并非稚子,点到即止即可。魏延沉默应下,恭恭敬敬对着刘备孔明下拜,随即跪坐在自己位置上沉思,腰板挺得笔直。刘备或许是来了灵感,讨过来一张纸,挥笔将陈寿最终的评价写了下来,随即掷笔道:“莫说文长,翼德!”张飞吓得一个激灵,同样腰板挺得笔直:“俺在!”刘备将这一幅字塞到了张飞怀里:“汝之旧祸,何尝不是招祸于身,取咎于己?”“当时时自省!”张飞抱着字帖,撇撇嘴拉长了声音道:“弟弟省得。”【武侯归天之后,陇右这片土地至此也传唱着他的传说。而数百年后的晚唐,有一位盛唐武士,他如武侯一般,虽未见过大唐盛世。但为了盛唐的复兴,同样剖肝沥胆,在陇右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千年之遗憾,忠武不输大汉武侯!】下一章内容应该都看得出来,写的会比较慢,见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