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贞观上将(第1 / 1页)
“这高句丽莫非便是朝鲜?”简雍猜测,他们手里信息比较少,但简雍依稀记得:辽东那边似乎是有这个地儿的吧?孔明记得清楚,但感觉一时间也难以叙述清楚,只是确认道:“世宗孝武皇帝灭朝鲜,玄菟郡下设高句丽县。”“世祖光武皇帝时,高句骊称王遣使朝贡。”众人便懂了:这又是一个反复之臣。“为啥叫棒子?”张飞看不懂,这么多称呼,为何光幕唯独用这个相称?“后辈对其言语多鄙薄,应是蔑称。”简雍推测道。“其君主能信如此野史,并请优伶表演而愚民,可谓痴愚之民。”“哦~”张飞了然,对这个解释比较信服,然后回头看看马谡:“幼常,汝切不可如那棒子一般。”马谡……三将军,您还是直说我是棒子得了。对孔明来说还有一些更加重要的事儿,干脆自己动手记了下来。比如种种病症之名,这个要去与张仲景一起讨论的,后世医道一途甚是精深。比如这个司马懿竟亦有帝号,那司马氏篡魏竟出自于此人之手?【晋书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关于避讳的对象。晋书的主体是司马晋,但并不忌讳司马氏。甚至二凤自己就是司马晋最大的小黑子。二凤自己对司马懿的盖棺定论里,先是夸了一下其用人用兵和政治贡献方面。随后语气一转,先是盖章认证:奸臣!随后嘲笑他居然能被死了的诸葛亮吓走。最后更是嘲笑司马懿赔上了自己一辈子的忠名但也没当上皇帝,空有后辈追的帝号,但本质上还是个魏臣。既然皇帝都带头了,大唐的史官们也不客气。司马懿吓曹操、张春华捅侍女、司马师杀妻这些不太合理的也收录了进来。不过二凤当然也是有一些小九九的,比如评价司马炎:认为司马炎立愚弱的长子为继嗣,是导致国灭的主因。司马炎长子就是“何不食肉糜那位”,著名的傻子皇帝。不过嘛,傻子不是昏君,灭国有责,但肯定算不上主因。司马炎自己为了选妃“禁天下嫁娶”不比儿子离谱多了?二凤这个评价主要还是为了玄武门弑兄杀弟这块心病开脱。但说实话,百姓谁在意啊?世民世民,济世安民。唐朝百姓切切实实享受到了百年太玄盛世,所以毫不避讳的赞颂他怀念他。宋明看着李世民的功绩,开始论证李渊是因李世民得天下。如今的西安,有大唐不夜城,李世民与他的文臣武将们被塑在最高处被人怀念。玄武门之变咱们现代人都懒得研究了,毕竟有句歌词说得好:打天下,坐江山!】“大家,哭了?”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从刚才起便站着不动。刚才看到那高句丽后人以戏辱之,这位年轻的皇帝盛怒,怒火盈天!而到了晋史的臧否之论,长孙无忌能从这年轻的面庞上看到不屑,看到颓唐,看到不安。作为国戚,作为重臣,长孙无忌自认为很清楚这位皇帝。他战功彪炳,他十倍报辱,他自信能更合帝位,他不愿坐以待毙。虽为自保,但终究还是无法逾越礼法门槛。而如今,在长孙无忌的眼中,这一轮大唐的烈日,萦绕其上的一缕黑雾终于如冰雪消融,消逝的无影无踪。“打天下坐江山!”这便是后世百姓看法?“只是此光幕甚是吝啬!”李世民随手擦拭掉眼角的泪珠,笑骂道:“如此方寸之间,如何看得清楚?”没有人说话,因为光幕上此时出现了一个恢弘的不夜城。绚丽的灯光,游人如织,灯火通明。宽阔的街道,所有人面容上都很轻松的游人,更有后世女子穿着类唐的装束嬉戏游玩。李靖努力睁大了眼睛,然后以爷爷看孙女的态度评价了一句:“不够丰腴,定是平日少饭食。”李世民则是看到画面中央的的一尊高高的骑马雕塑。看不清面容,但从石雕脚下的“贞观上将”四
个字,李世民几乎第一时间确定:这就是自己!“贞观上将……嘿嘿,甚好。”至于那个天策上将,已经被李世民丢到了脑后。房杜长孙三人亦是看的如痴如醉,只是没看到自己的雕塑颇为遗憾。“无妨!”李世民安慰几位近臣。“此前这仙机光幕,曾游览过诸葛武侯的成都城。”“迟早有一日,也会完完整整游览一次这不夜长安城!”杜如晦等人第一次有了心里痒痒之感。同时心里还有些埋怨:大家怎地不早点召吾等?那后世成都谁不想看?“此光幕……还是太小。”李靖不好意思努力挤到前面,只能如此评价。李世民也是如此觉得,也不由得蹙眉思考:这要怎么办?……“不如成都好看!”刘备挑剔评价。成都可是有昭烈庙呢!刘备打心眼里认为成都也算得自己故乡了。“这便是军师一辈子都没去成的长安城?果然好看!”张飞话语一出,四座俱静,但他还在自语:“也不知道十万大舅哥没能去成的合肥,是个什么光景?”诸葛亮倒也不计较,只是对这位帝王倍感好奇:“弑兄杀弟?骨肉相残?”“如此亦能成千古一帝?”马良对于亲手抄录的文字也记得清楚,回忆道:“若此前光幕文字为李世民的话,其曾自述称七年定天下。”那如此简直太好猜了。“原来这二凤的二,乃因为是次子的缘故。”刘备只觉得从他的角度来说难以评价。百姓的恩人,礼法的罪人?但后世亦千年后仍怀念,仍尊其功绩。“百姓…人民…”刘备咀嚼着这两个词。世家对曹贼俯首,百姓仍追随自己渡江。皇叔之名不足贵,仁德之名聚人心。一时间刘备竟也感觉身上轻松不少。“这位李二凤,真乃武功卓越之最。”诸葛亮都有点佩服了,亲手打下来江山,亲手铸就盛世,亲手扩大疆域。于是心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个想法:若是祁山由这位来北伐,应能一战而定吧?光幕上,那个“大唐不夜城”仅仅出现了须臾,让即使挑剔如刘备也有点遗憾。【那么晋书既然对司马晋这个主角都是这个态度。是否真的做到了不吹不黑呢?当然不,晋书中有一个贤明仁德之主,毫无黑料录入。那便是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hào)。为什么他这么特殊?因为是李唐官方认证的先祖。】李世民脸上的笑容一僵,根据他对光幕一贯的认真,有了不好的预感。【古代认祖之风盛行,李唐时候当然也不例外。晋书当中是这么记述的,李暠是汉将李广的十六世孙。然后晋书中李暠多了个无法考证的孙子,重耳。这个重耳有个后代,叫李虎,是李渊的祖父,西魏八柱国之一。但对于这个说法,现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做了论断,评价是:伪冒相传。论述起来也很简单,北魏太和年间,凉州有两种简单的身份标签:身为当地豪族的凉州土人,六镇起义失败后被发配充军的丰沛旧门。凉州土人,悉免厮役,可以享受免除兵役的优待。丰沛旧门,则是需要戍边的下等人,魏书记载,除非是社会性死亡,不然都不会与之为伍。于是这里在史料上就出现了偏差:魏书记载,李暠曾孙李冲时任仆射,属于凉州土人。旧唐书记载,重耳生熙,为金门镇将,妥妥的丰沛旧门。同时代的两人一个是被贬为贱民,一个是当地豪族,根本挨不上关系。所以李唐皇室极大概率并非出自陇西李氏,只是个普通的小姓。李暠反而成了最大的赢家,皇室自动来投,并且还将黑料统统扫清。并且可能因为
李唐皇室这波认祖,后来盛唐诗仙李白也被考证成了李暠之后。但说实话这些没啥意义,李白李二无人不识名传千古。李暠和陇西李氏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故纸堆中,没人在意。】李世民攥紧了拳头。前面说李二凤,朕忍了,怎么现在还能简化成李二的!至于这波对于认祖的考证,李世民捏了捏拳头最后摇头:“为后世徒增笑料耳。”长孙无忌劝道:“大家之名传万古。”“陇西李氏因大家之名而传世兴盛,大家可从未借陇西李氏之名而平定天下。”这话说的……李世民舒服的微微眯眼。“只是不知那李白是谁?”这是李世民唯一好奇的。光幕已经不止一次提到诗仙之名,并且言语间仿佛和他千古一帝的传唱度差不多。只是注定见不到让李世民颇为可惜。从此前透露的时间来算,这李白还要差不多要七十年后才出生呢。长孙无忌赶忙道:“若无盛唐,何来盛唐诗仙?”“而若无大家,何来盛唐?”房玄龄杜如晦在心里齐齐呸了一口。这长孙无忌的拍马屁愈发熟练了。李世民倒很是受用,喜笑颜开。诗仙李白又如何?也是沾了他李二…凤的光!第二更大约八点左右,这个月感谢大家伙监督支持。提前祝大伙八月份顺心如意。(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