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巍巍大唐:开国 > 第十六章 激战长江(1)——辅公祏叛唐

第十六章 激战长江(1)——辅公祏叛唐(第2 / 6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时间一长,杜伏威的心中,渐渐有些不是滋味了,明明自己才是江淮之主,可是现在,全军上下,却只知有主帅辅公祏,却不知有吴王杜伏威。杜伏威敏锐地感觉到,辅公祏的风头,已经明显盖过了自己。出于完全的利己主义,杜伏威打算,不能让辅公祏继续拥有如此泼天的权力,必须予以分割,对其采取制衡之术。

正好,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杜伏威委派辅公祏为主将,王雄诞为副将,率军讨伐李子通。在这场进攻李子通的战争中,辅公祏恃勇轻敌,畏首畏尾,差点致使战线崩溃,全军覆没。如果不是副将王雄诞艺高人胆大,主动夜袭敌营,大败李子通,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而,这一仗虽然大获全胜,完全是王雄诞一人力挽狂澜。应该说,辅公祏在众人面前把人丢大发了,威望更是大大受到折损。

此战之后,杜伏威仿佛找到了借口,开始不断压制辅公祏,一点点剥夺他手中的权力。怎样剥夺辅公祏的权力呢?但凡遇到重大的作战任务,杜伏威不再委派辅公祏领兵出征,而是起用一批年富力强的新派将领,从而分割辅公祏的权柄。其中,以杜伏威的养子阚棱、王雄诞为代表。

先前,杜伏威曾在江淮军中,挑选了三十余名骁勇善战之士,将他们收为养子。在他们当中,尤以阚棱、王雄诞二人,最为拔尖。于是,阚棱和王雄诞,自然成了这三十多名“养子”的领头之人:

伏威选军中壮士养为假子,凡三十馀人,济阴王雄诞、临济阚棱为之冠。(《资治通鉴)

同时,杜伏威亦是非常倚重这两个养子,任命阚棱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暗地里悄悄分割辅公祏的兵权。加上阚棱、王雄诞二人,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可谓是杜伏威集团中的一对“双子星座”。因为阚棱年长于王雄诞,故而,军中一致称呼阚棱为“大将军”,称王雄诞为“小将军”。

特别是王雄诞,此人有勇有谋,胆识过人,两次救过杜伏威的性命;并且,在攻打李子通的过程中,主动袭营,力挽狂澜,击败李子通。从哪一方面来讲,王雄诞堪称江淮第一名将。因而,杜伏威一直将王雄诞视为心腹爱将,对他寄予厚望。此后,凡是领兵作战的任务,杜伏威全部委托于王雄诞。

后来,在与李子通的最后决战中,杜伏威特意任用王雄诞为主帅,命他率军出击。果然,王雄诞没有辜负杜伏威的期待,凭借其过人的用兵智慧,击溃李子通主力,一举将其生擒。而后,王雄诞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连续歼灭汪华、闻人遂安两股势力,为杜伏威彻底拿下江淮,立下了不世之功。

杜伏威重用阚棱、王雄诞等新派年轻将领,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防止辅公祏一家独大,权力膨胀。辅公祏不是傻子,他当然看得出来,杜伏威已经不信任自己了,这是要逐渐架空自己,削夺兵权。如此一来,辅公祏内心渐渐滋生不满,与杜伏威的关系产生了裂痕,慢慢地分道扬镳。

既然已经从内心深处和杜伏威反目,辅公祏也就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了,你不仁,也就休怪我不义。不过,在表面上,辅公祏却不能表现得太过露骨。毕竟,杜伏威还是自己的主公,握有生杀大权。倘若辅公祏过早地表现出司马昭之心,杜伏威一朝翻脸,说不定,自己便会顷刻人头落地。因此,当前对辅公祏来说,还是隐忍为上。

辅公祏思来想去,决定暂时韬光养晦。杜伏威怀疑自己拥兵自重,自己干脆表现出一副不问世事的样子,让杜伏威误以为自己已经心灰意冷,放松警惕。于是,辅公祏表面上不理政事,终日与故人左游仙待在一起,钻研修道、辟谷之术,醉心于道教。实际上,辅公祏则在暗地蛰伏,苦苦等待时机。

其实,除了对杜伏威不满以外,辅公祏也是具有野心的。乱世之中,但凡是有能力的枭雄,都信奉一个法则,强者为王。辅公祏也不例外。在辅公祏看来,这么多年,若是没有自己鞍前马后地出生入死,杜伏威凭什么能有如今的风光。因此,江淮之主的位置,他杜伏威能坐,我辅公祏为什么不能坐。或许,从很早的时候,辅公祏就产生了取杜伏威而代之的想法。

只不过,杜伏威极力猜忌、压制辅公祏,辅公祏只能一时保持静默。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辅公祏不能冲动,必须要隐忍,等待时机,一个合适的,一飞冲天的机会。终于,这个机会,还是等到了。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初八,杜伏威入朝。这对辅公祏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杜伏威一走,江淮军事集团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的现象。当时,杜伏威这个一号人物,已经入朝。若论资历、威望与地位,江淮军中,又有何人能与辅公祏这个二号人物相比肩。

纵然在此之前,杜伏威大力提拔阚棱、王雄诞等年轻将领,用以制衡辅公祏,且阚棱、王雄诞二人能力出众,战功卓著;但毕竟还是太年轻了,资历尚浅,尚不足以与辅公祏匹敌。要知道,辅公祏是何许人也?那可是一路和杜伏威血战江淮的元老,要想轻易撼动他的地位,谈何容易。更何况,辅公祏在军中威望极高,势力早已根深蒂固。

所以此刻,辅公祏的心思,开始活泛了起来。他的想法很简单,杜伏威入朝,唐朝是不会轻易让他重返故地。江淮群龙首,不妨抓住这个机会,趁机抢班夺权,取代杜伏威的地位,而后另立门户,与唐朝决裂。

然而,杜伏威似乎早已察觉到了辅公祏的图谋。虽然,辅公祏表面上一直求仙问道,不问政事;但是,杜伏威却对他非常不放心。他不相信,辅公祏会就此沉沦,自己一旦前往长安,以辅公祏的性格,肯定会上蹿下跳,挑起事端。因此,杜伏威不敢懈怠,早就提防着辅公祏的蠢蠢欲动。

临行之前,杜伏威命辅公祏镇守丹阳。与此同时,杜伏威留了一个后手,或者说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为了防止辅公祏蠢动,杜伏威临走之前,以养子王雄诞担任辅公祏的副将,执掌军队,“协助”辅公祏,镇守丹阳。说是协助,其实就是监视。王雄诞就是杜伏威布在辅公祏身边的一枚棋子。

而且,根据《旧唐书·辅公祏传的记载,杜伏威私下悄悄嘱咐王雄诞,告诉他:“吾入京,若不失职,令公祏为变。”摆明了,杜伏威这是在向王雄诞交代任务,我到了长安之后,你的主要任务,就是盯紧辅公祏,不要让他惹出什么大乱子。杜伏威提前布局,正是为了防备辅公祏图谋不轨。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杜伏威何必如此大费周章?既然杜伏威这么不放心辅公祏,为何不干脆直接杀了他,或者夺了他的兵权呢?其实,杜伏威也有他的难言之隐,纯粹属于奈之举。

杜伏威清楚,尽管他和辅公祏的关系,已经趋于恶化。可是,辅公祏终究是自己多年的好友,又是江淮元老。一旦贸然杀掉辅公祏,其结果,必然会如同李密杀死翟让一样,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导致内部分崩离析,离心离德。因此,论是出于内部的稳定,还是其它的因素,辅公祏都不能杀,只能一点点分割他的权力。

可惜,杜伏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以为凭借制衡之术,就能让辅公祏计可施。孰不知,此举恰恰是养虎遗患。辅公祏若是铁定了要造反,什么样的招数,对他都是不起作用的。尤其,杜伏威留下王雄诞,监视辅公祏,更是大特,不仅没能遏制住辅公祏,反而让一代名将惨遭杀身之祸,断送了王雄诞的性命。

本来,杜伏威留下王雄诞,让他率本部兵马,与辅公祏共同镇守丹阳,其实就是为了牵制辅公祏,一旦辅公祏有异动,可以临机决断,先斩后奏。然而,杜伏威百密一疏,他显然低估了辅公祏的手腕与狠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