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热火朝天(第2 / 4页)
一进菇棚,乡亲们就被那股子刺鼻难闻的味道刺激的连连皱眉掩住口鼻,都是乡下人,什么屎味尿味化肥味没闻到,可这种经过特殊比例混合然后调配出来的培养料确实太过上头。
好几个稍微年轻些的,没有经历过太多社会现实毒打的年轻人,差点没给当场熏吐了。
其他乡亲们虽然也觉着难受,可想起昨儿个他们从去卖菇的几个妇人们口中听说的,王重家的菇,直接卖到三块五一斤,还有人抢着买,只卖了一天蘑菇,就挣了差不多六七千块钱的事儿,那让人恶心难受,胃里翻江倒海的刺鼻气味,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凌教授,这菇种起来难不难啊?”
看着菇棚里头,新的一茬刚刚冒出头来的嫩小新菇,乡亲们的眼睛都是亮晶晶的。
前天王重才刚刚收的新菇,这才一天两夜的功夫,就又长出来了,那要是再来几天,不就又能摘一次了。
“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凌教授给乡亲们解释道:“只要大家按照我们教的步骤和方法来做,就一定能成功。”
奈何双方都忘了一件事儿,金滩村的乡亲们都是一口陕北话,而凌教授一口闽省口音十分严重的塑料普通话,双方的交流,难免成了问题。
不仅仅是凌教授,就连凌教授的那些学生们,工作组的成员,也都和凌教授一样,面临着同样一个困境。
怎么说他们在玉泉营也呆了这么久了,连猜带蒙的,也能听得懂乡亲们讲的话,可乡亲们对于他们的塑料普通话,听得就不是那么明白了。
两帮人僵持了好一阵子,乡亲们听得半懂不懂,好在经过专家组成员们一遍又一遍的用心解释,虽然没有全都听明白,但想知道的东西,大概都了解了。
乡亲们关心的东西无非就是几样,首先搭棚的成本,其次,培育双孢菇的成本,周期,出菇的量等等。
可当说起这些的时候,双方交流上的障碍再次显现出来了。
正好,这时候王重和水花赶到了。
参观也参观过了,王重和凌教授一商议,索性就把众人邀请到王重为他们准备的会议室里头,大家坐到一起,凌教授负责讲解,王重帮忙翻译。
临走的时候,马喊水,李大有一群涌泉村的老乡亲没有立马离开,而是围在王重和水花身边,问道;“重娃子,你和我们交个底,这个双孢菇到底能不能搞,挣不挣钱?”
“我的叔们!”王重哭笑不得道:“昨天我不就和婶子们说了吗,挣钱肯定能挣钱,但肯定不会像昨天那样,卖到三块五的高价!”
马喊水点了点头,想起得宝妈说的,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为啥子你能卖到三块五,我们就卖不到三块五?”李大有却不肯相信。
王重还没说话呢,马喊水就道:“现在就重娃子一个人种这个菇,等过些时候,大家都种起来了,市场上菇多了,肯定就没有现在这么值钱了吗!这么简单的道理,有啥子想不明白的吗!”
乡亲们虽然没读过多少书,没啥文化,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大家还是明白的,先前不过是被李大有带动了情绪而已,现在马喊水这么一说,就都反映了过来。
“刚才听凌教授他们说,要把这个菇推广到整个移民区,五六天就能产一茬,一产就是几个月,那到时候这个什么菇不就和洋芋一样,到处都是,又卖不上价。”
“重娃子,伱大有叔这话说的虽然不怎么中听,但理没有说错,乡亲们不怕吃苦受累,就是怕这么多钱投进去都打了水漂,到时候收不回来。”马喊水也略微皱着眉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