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回 考宋使辽主求圣道 献贺…(第2 / 3页)
“人、人之所以灵于物者,乃同物相较而言;圣之所以灵于人者,乃与人相、相较而言。
圣人揆(kuí)度物理人情之时,能杜绝‘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之四、四种弊端。
于观照万物之时,无、无心而化,不知有我。究天人之际,感而为一,故可为、为圣人。”
刘六符一面聆听,一面陷入深深的思考,随即道:
“不知有我?感而为一?这不即是讲的佛家之清净自性,道家之道法自然观么?”
“刘、刘翰林果然睿智,在下自愧不如。”
洛怀川再一次谦逊道,只不过这次乃是发自肺腑之溢美之词。
兴宗见二人聊得欢,又闻洛怀川提到圣人观照万物的话题,遂问道:
“禅语有云:‘镜子无心,万物皆照,来而能应,去而不藏’,此与圣人观照万物之能力有何本质区别呢?”
洛怀川心里明白,这兴宗对儒释道三教之理皆融会贯通,倘若自己一时语塞,必然跌了大宋之颜面。
好在静贞师太在极醉楼时,自己曾多次与其请教佛法,加之自己素来勤勉,也算对禅理有些感悟。
虽讲不出无上至理,但也不至于被人问住,遂言道:
“镜、镜与水只映照万物之形,为现量境界。
然圣人观照万物之时,不止映照万物之形,更能观照万物内在之性。
同时具有现量与比、比量,然却无‘有我于其间’。
鄙人学识浅薄,孤陋寡闻,也只能为大汗解释这许多了。”
未想料兴宗闻言,连连摆手道:
“洛大人勿要谦虚,宋朝官员个个博学广闻,皇帝更是多才多艺。
只可惜不能与之当面切磋,实乃一大憾事。”
提到宋朝皇帝,洛怀川一下想起了仁宗的那幅《照夜白》图,紧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