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35万年前的浪人亚索。(第4 / 9页)
研究员一脸问号的开了口。
“可惜啊,我还是想不通,秃鹫那又细又硬的桡骨,在石器时代以前,3.5万年以前,是用什么牛B的逆天工具去加工这种硬度堪比坚铁的骨头呢?”
听了这些话。
洛诗瑶马上就懂了。
工具发展就先不提,我就假设你那个时候的人类已经有了能够打磨秃鹫骨头的坚硬工具。
就假设这些工具存在,只是没被挖掘出来!
但.
钻研华夏本民族舞蹈的洛诗瑶,自然也是了解的。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的发源,其实都必须是有底层逻辑的。
比方说舞蹈,很可能就是起源于祭祀,在壁画,和陶俑上,都可以推断的出,音乐更是同理。
很少有为了跳舞而跳舞,为了音乐而音乐的东西。
贾湖骨龠是乐器,但更重要的功能还是体现在生活上。
度量衡,天文节气,为的仍然是农耕。
天文,算数,度量,祭祀底层逻辑仍然是生存啊!
“我并不是不信他们能挖出骨笛,我只是不信他们只能挖出骨笛,这个概率可比彩票中大奖的概率稀少的多,大概持平人类集体变异?”
研究员摆出了报告。
“除了这零星的几根骨笛,还有六块象牙碎片的什么雕像,但这就是遗址出土的全部了。”
“反正我考古这么多年,考古学发展这么多年,这种事还真就没遇到过几次。”
“贾湖遗址出土文物还有刻符龟甲,绿松石饰品,陶,石,骨,角,牙,稻作遗存等各类物件,数量高达6000余件。”
“此外,还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2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壕沟,小坑,柱洞等等。”
“怎么可能只出土这么点呢?”
“总不能是3.5万年前的古人在一个地方随手埋了两件东西,然后就恰巧在这个时间段被挖出来吧”
想不通。
实在是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