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215章 林老师这人,最记仇

第215章 林老师这人,最记仇(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林为民有些不耐烦,看了看手表,勉强道:“行吧。”

又等了十多分钟,电话终于再次响起,这次换林为民接电话。

“喂,林生,你好,我是《星岛晚报》的副主编程易秋。”

上来就自报家门,称呼上少了一个字,别看这一个字,但在香江却是地位的差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程易秋之所以这么叫,主要是为了体现他对林为民的尊重。

林为民后世好歹也看了数不清的香江电影,对于这点语言习惯自然是了解的。

“程主编你好!”林为民客气的说了一句。

“哈哈!真是不好意思,之前是我托古先生向您提出转载请求的。我们俩的沟通可能出了点问题,我跟他说的是人民币千字十块。”

千字十块人民币,那便是千字三十四块港元。

看似提高了三倍不止,但放在如今香江的报刊界,千字三四十块钱,属于象征式的稿费,每天给报纸供稿的作者当中,获得这个档次的稿费的供稿者是最多的,毫无名气,文章质量乏善可陈。

很多人压根就不是冲着这点稿费写稿的,完全是因为兴趣,所以叫象征性的稿费。

林为民再次摇头,心中对于程易秋这人的观感再次下降。

“程先生,我想你还是想清楚之后再来和我谈吧,或许你们报社还是别转载我这部了。”

林为民还是没忍住,说了一句尖酸刻薄的话,这人前倨而后恭,口惠而实不至,做事小气的紧,反反复复,真是让人倒胃口。

不转载最好,替你们报社省下了一大笔钱。

这没说出口的后半句话,算是林老师给程易秋最后的体面。

作家、文人不是清高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农民靠种地为生,工人靠上班为生,作家靠写作为生,对于安身立命的本钱没有不重视的。

后世曾经统计过,在汪增棋老先生与友人、出版社、编辑部沟通的总计293封信件当中,提及稿酬的书信有42封,约占全部信件的六分之一。

老先生也在信中直言,他写东西不为利,为名。但为了家人,也得多挣一点钱。

另一方面,稿费标准的高低,某种程度上也是发表或者出版方对于作品的认可程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