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历史直播:我的视频通古代 > 第十章 中国科技史——瘟疫2

第十章 中国科技史——瘟疫2(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历朝历代观看天幕的医学家们开始兴奋起来了。在现代人眼里,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职业,所以一直都很受人尊敬和爱戴。但在古代,医生的地位在大多数时候都很低,甚至连商人和农民都比不过。

韩愈在《师说中就曾说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清朝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自序中的一句话可以说是道出了古代医生的心酸:“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正统的医生都被看作“贱工”,就连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都未见于正史,古代医生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即使是太医,其地位也不高。太医主要是给皇室诊治疾病,如果诊断不出病因,或找不出治病的方子,恐怕脑袋要搬家。太医的家人、亲属也会一同受处置,轻则被革职、刑杖、全家流放等,严重的话还会被诛九族,很多古书或影视剧里提到的太医被杀的案例,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在我国古代,疫病有多种称谓:疠、伤寒、温病、时气等,中医统称为瘟疫。

张志斌先生在《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说:我国从公元前600多年到1840年的2000多年间,有史料记载的大大小小的疫情曾经发生过800多次。平均二三十年就一次。曹植在《说疫气写道“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详尽地描述出当时瘟疫肆虐,许多人家阖家死亡,甚至是全族而丧的的社会惨状。

时疫流行,激发了人们抗击疫病的意志和决心,一些医士开始悬壶救世,进行攻克疾病的艰辛探索。诞生了许多抗击瘟疫的名医大家。今天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些有名的医学大家。

第一位呢就是“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他自述说,其家族本是二百余人大族,自建安初年以来,不到10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这里的伤寒呢,是指所有的外感病的总称。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下决心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亲自坐堂行医,将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治愈者数。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张仲景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成为我国医学史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张仲景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万世医宗”。

第二位“神医”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一生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华佗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等各科临证诊治,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华佗对治疗瘟疫流行病也颇有建树,建安年间流行“黄疸病”,华佗经过对各种草药的反复试验,发现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治疗“黄疸病”很有疗效,救治了许多患者。后来因此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中药谚语。

顺带提一个小知识,我国现代著名的药学家、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正是从新鲜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抗击疟疾的良药,拯救了全球亿万人的性命。

后世称华佗为“神医”,以“华佗再世”来形容医者能力出众。

上面的两位就是我们中国古代对瘟疫有过重大贡献的医者。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有能力的医者。但是很多都不出名,其实老师我在找材料的时候觉得有一点点的可悲。你们知道我在可悲什么吗?

于老师放下手中的教材,他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此时提起医学,他语气中的可惜是那么的显而易见。眼神中不知为何,透露着一丝丝……悲伤。}

此时论是下面的学生,还是正在观看天幕的历朝历代百姓,不知为何,都沉默了下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