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气候的变化与王朝的兴衰(第2 / 2页)
据《齐民要术记载,在这段时间里,枣树长新叶的时间要比往常推迟了十到十五天,甚至一些东南地区的海洋也结起了冰,从“海水结冰”也能看出有多么寒冷。
第三个寒冷期在南宋末年,时间从1000年到1200年之间,这次严寒中,不仅太湖和运河都结起了冰,就连湖边的柑橘树也没逃过“毒手”,全部被冻死。
虽然树木冬季会枝叶干枯,但第二年往往能长出新叶,从树木被冻死的情况就能得知有多么寒冷,植物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了。
第四个寒冷期发生在明清时期,这次也是有两个怪相,一是1493年的淮河流域断断续续下了半年多的大雪;二是1893年的湖北地区天降大雪,平地雪厚达到五六尺。
清朝时期王樾也曾写诗记载,在这个冬天,连钱塘江也被冻成了一块,法正常涨潮,足可见天气严寒。
那么这么寒冷的天气中,古人是怎么保暖的呢?
虽然这四次严寒中,有不少人都没去,但一些富贵人家还是有些过冬的办法的。
首先,就是屋内生火取暖,在秦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壁炉,人们会将陶制的筒瓦相扣,将其埋于墙中,通过升温加热来让整个房子温暖起来。
此后,木炭、煤炭的出现也为富贵之人提供了过冬的利器,但卖炭从业者却生活的并不好,白居易的《卖炭翁就反映了贫困人家,基本没有过冬的条件。
在很长时间内中国是没有棉衣的,富贵人家靠丝绸衣服上垫丝锦还能取暖,至于穷人则靠在葛麻的衣服里充填絮头来度过。
至于棉花的大氛围种植,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她改革了棉纺技术,大力推广纺车、弹棉弓等设备,促进了纺织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说的衣被天下说的就是她。
另一个则是朱元璋,他将棉花种植推向全国,这才促使棉衣称为最普遍的保暖衣物,让不少穷苦人也可以熬过冬天。甚至可以说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功绩。
下面呢我们来看一张图
(作者我不会放图,所以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就只能自己去找一下了。)
其实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气候变化与王朝的兴衰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温暖期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寒冷期则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矛盾,主要是来自北方大漠。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南两面有海洋,基本上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阻碍。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气候不可能对东部的汉族政权造成突袭。所以汉族政权在古代一直蒙受着来自北方的压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完全靠草原来养活自己,当气候变冷时,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在这时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此时就会导致土地兼并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所以北方外族入侵频繁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一个气候变冷的大背景下,迫于生存压力造成的。所以,在气候寒冷时期,中原王朝将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其实也不难看出,很多王朝的灭亡都是与气候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