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逆流1978从生产队开始 > 第三百三十三章 物是人非

第三百三十三章 物是人非(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楚江河给他们一个人抛了一沓,满不在乎的说道:“有什么需要的尽管去买。”

王建业他们几个人接过这个钞票,看到面额是100的还有些奇怪,他们平时接触的最大面额也就是大团结,10块钱一张的,这100块钱一张的钞票他们还是第一次见。

王建业不愧是京城本地人,见多识广,看了一会手里的钞票之后,突然惊叫出声:“江河?!这是外汇券?!”

冯宇辉与孙向东两个人也听过外汇券的名头,听到王建业喊出外汇券的名字之后,一脸惊喜的看着手里的钞票。

这就是外汇券?

外汇券是特殊时期的产物,由于内地存在外汇管制,来华访问的外国人、归国的华侨等日益增多,他们手中的外汇却是五花八门,内地是禁止流通的。

于是在1980年4月1日,内地开始发行外汇券。

改革开放初期,生活用品定量供应,需凭票购买。

因此,为满足来华的外国人及归侨的需要,内地兴建了一批宾馆和商店。

既要便于这些外国人、华侨的消费,又要使他们区别于国内居民,因此,国家发行了外汇兑换券。

外籍人士须将所持外币兑换成外汇券,在指定范围内,与人民币等值使用。

在当时,拥有外汇券的人们,甚至比拥有人民币更牛!

因为,它拥有“特权”。外汇券能直接兑换美元,还能买到紧缺物品。

80年代的友谊商店、华侨商店,不是普通人都能进的,外汇券是这里的唯一流通货币,更是通行证。

在商店里,可以不定量地购买粮油,还可以买到最时髦的衣服、鞋子、化妆品,甚至是各种家电、万宝路香烟、瑞士名表等进口货。

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电冰箱绝对是紧缺物品,在友谊商店里却一字排开,只要有外汇券就可以随意购买。

甚至有人说:如果钱能说话,外汇券的声音,比人民币大50%。

确实,根据当时的汇率,和人民币等值的外汇券,实际价值是人民币的一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