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学生难求(第1 / 4页)
世家子弟,就算是庶出的,家中也有先生启蒙。
自然不会有人来参加崔钧所办的蒙学。
他们丢不起这个人。
但是普通百姓,他们自己本就不认识字,就算有人跟他们说了,现在可以送小孩,到长安令所办的蒙学读书,他们也不会将孩子送去。
七八岁的小孩,已经可以帮家里做点轻松的活计。
而且他们不认为,小孩送去读书有什么用。
在大部分百姓心中,其实他们的孩子,一出生下来,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大汉的百姓,大多父母是做什么,他们的孩子未来就是做什么。
父亲是铁匠,孩子长大后,就是铁匠。
父亲是木匠,那孩子未来就是木匠。
读书改变命运?
普通百姓,哪里会想这些。
他们也没那个钱财,去供孩子读书学习。
不要说给私塾先生束修,他们拿不出来,以后学习需要的笔墨纸砚,他们更加没办法拿出来。
就算全家都节衣缩食,也很难供出一个读书的孩子出来。
那些所谓的寒门子弟,要么是家道中落,要么就是家中暂无为官的长辈。
但是他们家中钱财,相对普通百姓来说,还有更加富足一些。
日子过的拮据,但是能拿得出给老师的束修,也能买得起笔墨。
很多人连寒门都称不上。
只是在最底层,为了一口吃的,而坚强的活着。
他们没办法改变命运,他们的孩子也没办法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