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精忠报国(第2 / 3页)
有些士卒,并不愿意干挖水渠的活,但是有张辽高顺在,就算他们心中不愿,也得拿起锄头铁锹,顶着烈日下地干活。
王定不觉得让士卒干这些,有什么问题。
军队不就是为保护百姓吗,有敌人来,就拿起刀枪杀敌。遭遇洪水干旱,他们就要保护百姓,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战胜天灾。
或许这个时代的士卒,以及百姓,甚至官府,都没有这个概念。在他们眼中,士卒就是用来打战的。
王定会慢慢改变他们想法。
在几万士卒的帮助下,不过几日时间,就开垦了数十里的水渠。
那些百姓见士卒如此,有力气的,也是甩开膀子,与士卒一起干。
一些妇人和小孩,则是拿着水和干粮,一边走,一边将水和干粮送给那些需要的民夫和士卒。
原本的烦恼,原本的凄苦,在这一刻,都化成脸上温暖的笑容。
他们不在是等死的苦哈哈,他们有人管,有人帮的,他们不会再吃不到饭。
王定很清楚,在这农业时代,人和地才是最重要的。
人心归附,何愁大业不成。
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跟着刘备。刘备无非就是顶着仁义的名头。
但刘备对他治下的百姓,不见得有多少,该收多少赋税,也不会少。
甚至后期的蜀汉,为了能够与曹魏一战,所收的赋税比曹魏还高。
也就是西蜀沃野千里,乃天府之土,才得以供应得起蜀国三军的粮草。
王定这一波,带着士卒亲自挖渠引水,在长安城也是赚足了名声。
在加上之前亲手割下董卓脑袋的事迹,不过短短时日,三辅之地的百姓,早已将王定视作明主。
让他们对生活,终于有盼头。
有王定在长安,他们今后或许就可以安居乐业。
王定不仅得到长安百姓的认可,朝中诸多大臣,在见到王定一桩一桩事迹后,也有许多认可了王定。
每日也有朝中大臣前来拜访王定。只是王定的重心,还是在军事上,他每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军中的士卒待在一起。
朝堂上的事情,他没有去管。但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王定也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