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一代天骄——统万城的火光(6)(第4 / 4页)
在一场大战中,一两天或者两三天的时间差基本上可以忽略掉,这么大的战场,参战诸方兵力总共不超过三万人,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内机动,两三天算得怎么一回事?
尽管懊恼,拓跋彝殷却并不着急。
李文革的手段虽然耍得巧妙,为他自己争取到了大约三天的缓冲时间,但是并不能扭转改变大局。
怪就怪无定河不是黄河,宽度深度都实在过于有限,攒了多天的水,乍一放出来固然声势惊人,却是没有后力的,现在是旱季,没有足够的雨水支撑,水势涨个一两天就会落下去,用这点时间,拓跋彝殷正好在四周搜寻材料和船只,三天后水位足够低了,大军渡过去并不困难。
这毕竟是在党项家腹地,拓跋彝殷掌握着内线作战的全部优势,而李文革身边除了一支疲惫已极的千人偏师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选择在这里和自己进行战略决战,李文革的脑袋实在是秀逗了。
从这场战争一开始,李文革和拓跋彝殷都明白最终决定战局的必然是一场战略决战,而这场战略决战必然是围绕着统万城为中心展开的,除此之外别无它途。在此之前,拓跋彝殷之所以能够忍得住,坐视银绥两州被三家联军瓜分占领,就是因为他明白这个道理——银夏四州,统万城是个轴心,谁掌握了这跟轴心,谁便占据着战争的主动权,不管李文革的军队打下了多少土地,只要最后攻不破统万城,这些战果就都是虚无的。
拓跋家会很快将这些土地拿回来的。
拓跋彝殷坚信这一点。
李文革虽然用计将自己隔绝在了无定河对岸,暂时免于受到两面夹击的厄运,但是他拿什么来攻克统万城呢?
就靠那他千余疲惫之师?
三天之内,攻克一座天下坚城?
拓跋彝殷不太相信奇迹。
阿罗王是百战老将,无论是在族中的威望还是用兵的手段都是家族内部第一人,城中有他坐镇,三天之内不要说破城,李文革想甩开城池南下只怕都不容易……
自己的那位族叔,年轻时有草原上最勇猛的鬣狗之称,被他盯上的人,想要顺利脱身,哪里那么容易?
拓跋彝殷有点不明白李文革是怎么想的。
就算李文革认为统万城已经是一座空城,想捡这个便宜,但是他手上的兵未免也太少了些吧?
凭这点兵,就算拿下来,他守得住么?
自己的三千多骑兵用来攻城当然不算多,但是城内毕竟还有数千上万的部众老幼,光是稳住这些人不要闹事李文革就要头痛死了,还能分出多少兵来守卫宽阔的城墙?
无论怎么想,这位李大将军这一次,似乎都应该是死路一条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