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一代天骄——统万城的火光(6)(第2 / 4页)
从南门增援北门最短的距离便是走城内的直道,但是那是指行军而言,在敌军可能已经攀上城墙的情况下,这条路是取死之路。
谁占据着城墙,谁便占据着主动权,这点军事常识还难不倒常年处在战争状态的拓跋家军官。
在选取增援方向的时候两个枢铭军官发生了小小的争执,两人分别负责守卫南门东西两侧的城墙,无论选取哪一边作为反击方向,守卫另外一侧的枢铭就必须收拢自己的部队,两个人自然都希望选取自己的防区作为反击阵地。
争论没有进行多久,西侧的枢铭用一个几乎无法反驳的理由说服了自己的同僚——用来与拓跋彝殷传递紧急消息的烽火台就设在西面的城墙中段。
阿罗王临死前没有机会发出点燃烽火的命令,但是现在,还活着的人必须代替他做完这件事。
至于这么做究竟是否有意义,两个枢铭谁也没提。
北门已破,李文革的大军已然进城,即便拓跋彝殷即刻回师,援军抵达也是明日的事情了,眼下的情形,还撑得到明日吗?
他们并不知道李文革在河流上玩的把戏,他们是按照里程和骑兵的最快机动速度来计算的。
两个枢铭的守军手忙脚乱开始向城墙的西南角集结,理顺建制建立指挥层级倒是没花多少工夫,编组突进队列之后,将近三百名士兵开始沿着城墙向北机动。
他们和突击都恰好在烽火塔下相遇,在双方军官的约束下,形成了对峙局面。
此时李文革、沈宸、细封敏达以及鲁檀都在忙于指挥交通,西面的突击都带队的军官是仁勇校尉姜启德,这是个延州腊月兵变后脱离彰武军加入李文革麾下的老兵,参与了两次芦子关保卫战,参与了银州之战,参与了庆州之战,虽然职务仅仅是个仁勇校尉,但身上已经有了骑都尉的勋阶。
他将自己的队部署了一个弧形正面,第一线由三个步兵伍组成,三个伍只有中间一个保持平面队列,两翼的队列都像南面拉斜,这样的队形可以最大地发挥重甲长枪士兵的杀伤力,若是敌军不管不顾直冲上来,在木枪长度的空间内将受到己方的三面攻击。
在这三个步兵伍后面,他部署了两个平面配置的步兵伍,后面是一个居中配置的步兵伍。
这是第二梯队的预备队,一旦第一线的三个伍有哪个被敌军突破击溃,后面的步兵伍会立即根据缺口的方向顶上去,保证第一线的战阵完整。
在第二梯队后面,是同样部署的第三梯队。
后方的后续部队在理顺建制,已经有两个队的折家兵顺利建立起了指挥,正在开上来。
局面正在对己方越来越有利。
一个党项士兵手中举着火把飞快地自南面攀上了修筑在城墙内侧的烽火台。
“弓弩手——”姜启德大叫。
亲兵队中的一个士兵立即扔掉了手中的长枪,费力地摘下了背在背上的擘张弩,他另外一侧的一个士兵也扔掉了枪,自背后的箭斛中取出了四根制式弩箭来。
上好了弩箭,两个人合力咯吱吱将弩衔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