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攻守之道(5)(第2 / 5页)
不过现在柴老大不待见,赵老大估计不会不待见吧……
李*罄尽了脑汁,也没有想起来赵匡胤现在究竟在干啥。
赵老大此刻职位应该比自己高,不过应该不会高太多,他老人家横空出世开始掌管汴梁禁军是在柴老大开始猜忌张永德之后的事情了……
想得太远了……
李*用力甩了甩头,把这些杂七杂八的念头都扔到了一边去,开始认真琢磨明天的战斗了。
昨晚的军议足足进行了一个半时辰,沈宸和梁宣二人争执不下。梁宣认为对方的军队都没有披甲,在装备上劣于前营,应当出城列阵,以野战击溃敌军。而沈宸坚决反对,他认为部队中新兵过多,战力不均衡,况且已经制定好的守城计划是根据己方部队战斗力水准而定的,敌方的战斗力水平变化并不对己方的战力构成影响,因此已经定下的作战计划不宜轻动。
在李*看来,梁宣说的其实不无道理,在亲身侦查过一番之后,李*认为己方的四个主力队兵力在野战中将敌军全线击溃的可能还是很大的。毕竟真正战斗兵力上的差距并不大,而己方的装备情况又明显zhan有优势。
但是李*同时也很担心敌人的远程攻击能力,虽说敌军的骑射应该是很弱的,但是军中的十几名军官应该与那些常年做副兵如今才升格为正兵的士兵大不相同,这十几个人若是在三十余步的距离内能够连续发箭的话,将会给部队带来较大伤亡。对于一个好箭手来说,敌人身上的披甲并不是个大问题,从细封敏达身上,李*已经领悟到这一点了。
沈宸认为部队初战,有坚固的城池不依托,却要出城与骑马的敌人进行步战,这是十分愚蠢的战法。他认为,我军人少而敌人人多,此其一不利;我军是步兵而敌人是骑兵,此其二不利;我军多新兵而敌军多老兵,此其三不利;有此三不利而贸然出城与敌野战,是愚人所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后他又说明了依城据守的好处,我方守城,敌方攻城,城头狭隘,敌军只能一个一个登城,因此尽管我军兵力少于敌军,却能够在城头这个接战之地形成相对的兵力优势,敌军虽然人多却不能展开,我军虽然人少却可以集中兵力打击弱势之敌。
而敌人要攻城,则马匹自然无用,骑兵立时变成了步兵,其机动力无从发挥,因此敌人的三条优势当中,有两条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而我军甲胄武器精良,依托坚固城池等优势却能够充分发挥。
沈宸的陈述条理清晰要点明确,不禁梁宣被说得哑口无言,就连坐在一旁冷眼旁观的细封敏达也破天荒地开口赞同他的意见。
于是军议一致通过了沈宸的守城方略。
当夜议定,魏逊和他新提拔的三位队监便下了部队,挨个查看各部队的伙食、装备、武器保养等情况,同时这几位监军军官向各队的士兵宣布了战场军纪,不同于平时的军纪处罚条例,战场军纪只有几条,但颇为严厉。
未经命令擅自后退或者向后转者斩,未经命令擅自高声呼喝者斩,未经命令擅自丢弃武器者斩。
这几条纪律极为简单,但是绝对有效的。
过于复杂的战场纪律会使目前人员有限的监军部门难于执行,不允许士兵擅自退却或者向后转,就不会导致阵线的崩溃,不允许士兵高声呼喝,就不会让一个人的胆怯和恐惧情绪感染全军,而不允许士兵抛弃武器则是为了防止士兵临阵弃械投降或者放下武器去抢夺财物战利品割取死人的首级。
兵力部署情况是:前营甲队守卫城墙正面,丁队在城门内集结以预防城门被敌军攻破发动反冲锋,乙队作为预备队在城下待命,丙队四伍名老兵作为督战队在城头上手持平脱刀巡逻,根据监军军官的命令随时斩杀任何敢于违反战场纪律的士兵,细封敏达的斥候队则配备弩箭部署在城关的两侧,准备予敌军以远距离杀伤。
当天晚上炊事组为士兵们做了一顿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饭菜,令全营官兵吃了一顿饱饭。
已经确认明日不参加战斗的丙队六个伍今夜负责城楼的守卫和巡逻,李*亲自带队。
随着东方的天际露出了一线曙色,李*站起身来,自城楼上远远打量着驻扎在北面不远处的敌营。
敌人的营寨扎得颇为大胆,一般而言,攻城方的营寨起码应该驻扎在距城墙两里以外,这样才能够有效防御城内敌军的偷袭,当然,这样也会相对消耗掉一些攻城方士兵的体力,但是在古代攻城战中,这种代价是必须付出的,否则城内占据内线优势的敌军随时可能会给攻城方营寨造成威胁。
而野利家此次扎营的地点距离城关不过区区两百步——这显然是为了放牧马匹和牛羊等大军口粮的方便,若是不在绕关而过的那条大溪边上下寨,则便要一直向北再走上十几里才能再找到水源,而那对于攻城方而言就太不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