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时光荏苒(第2 / 4页)
老专家目光深邃,看着周旭东,“我呢,马上就要退休了,眼神也不太好使,可能比你们在座的诸位工作年限要长很多,周总师说的话,我理解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如果鲲龙不用国产的涡桨发动机也采用国外的,那对我们整个航空工业的发展进步非常不利,我说得没错吧。”
“您说得非常对。”周旭东赞同地点点头,轻叹一口气,“您是我的老师,这技术领域也是我的引路人,我特别同意您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如果用国外的发动机,那我们的发动机更新迭代和技术革新的速度一定会慢很多。WJ6涡桨发动机,以前从来没有用到,这么大这么重的飞机上真正地应用过实践。”
“这就像是研究出一款药物,总要经过几次实验,第一次往往是实验室数据,而后还要经过很多次临床实验,收集到的数据之后,才会真正地取得批准文号,批量生产大规模大剂量地用到普通人群之中,我觉得发动机应用到鲲龙之上,正好是一次质量的检验,还能达到技术革新的快速提高。”
周旭东的话,在场的很多专家也都非常认同,频频点头。
除了这位头发花白戴眼镜的老专家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个子不高留着平头的中年男人,鲲龙使用国外的发动机,这两个人持支持态度,其他的七名专家中有四名,态度也很明确,就是使用自主生产的发动机。
剩下的两名专家持中立态度,没有表示明确的立场,这些周旭东事先都已经了解透彻了,虽然说使用国产发动机还是国外的,这不像是辩论赛,也不像是论功行赏,在这份技术报告文件上,可以没有这些人的签字,但周旭东想通过沟通协调的方式凝聚向心力,让大家把思想都拧成一条绳,后续鲲龙整个过程还需要这些专家的介入。
“周老师说得非常有道理,老朽我是快退休的人了,也非常赞同。”戴老花镜头发花白的老者缓缓说道:“在座的诸位也清楚,C919用的是国外的发动机,运20也用的是国外的发动机,而三剑客之一的鲲龙,是不是也应该顺理成章地运用?”
“不要考虑什么飞行速度,飞机的载重量,更不要考虑什么民用飞机,军用飞机,还是救援飞机,三个有其二都用了国外的发动机,为什么鲲龙不行?这个问题大家想过没有,使用国外的发动机,也不会减缓我们,自主生产发动机的技术革新速度吧。为了稳妥起见,我们可以先行采购一些国外的国产发动机,等鲲龙第一批飞机成功生产出来之后,这后续的技术革新中慢慢的在用我们的发动机,这样有一个缓冲是不是更好啊。鲲龙的整个研发过程一定会非常长。”
头发花白戴老花镜的老者,伸出手掌五根手指叉开,“照现在这种研发进度,如果五年鲲龙能够成功实现陆地首飞,这都是神速,还有后续的水面首飞,海面首飞,难度是非常之大的,鲲龙可是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我们相当于是从零到一而且是从零分到一百分呀。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鲲龙的发动机出现问题,无论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重大的事故,我想后果有多严重,在座的诸位谁也清楚吧。”
“我为航空奉献了一辈子,真的希望鲲龙这世界上最好的水陆两栖飞机,发动机技术,实话实说,一直不是我们的强项,这么个大家伙要在空中飞行,在水面起飞降落还要在海面起飞降落,我们的发动机能够胜任吗?若是中间环节出现的重大的技术故障,造成恶劣的影响。”
戴老花镜的老者没有继续说,而是缓缓地坐下,“我想说的就是这么多,我们可以先行过渡,先学先模仿。”
同样有很多人也表示赞同。
王少鹏觉得这样做最稳妥,最起码能保证鲲龙,在整个过程中不会出现什么乱子,比如鲲龙地面首飞的过程中,发动机动力不足或者是有其他等等问题,那造成的恶劣不可确定性,将是不能用数字衡量的。
刘海洋轻轻地摇了摇头,这个老专家话说得很有道理,不过缺乏创新性和冒险精神,正是因为国产大飞机,另外的两个没有使用国内的发动机,鲲龙才必须要用国产的发动机才行。
达到完全的百分之百,结构零部件自主化工业生产,同时也在国内,形成完整闭环的航空工业生产制造产业链,进而进一步优化技术核心,改革创新。
留着平头的中年男人工程师喝了一口矿泉水,紧接着说:“我非常同意老专家的看法,有些东西有些事情,我们可以一步到位避免中间环节,节省时间资源,可鲲龙发动机这种事情,目前还是应该有个缓冲。”
“民用飞机也好,军用飞机也罢,它们最起码都飞在天上,停在陆地,鲲龙完全不一样,鲲龙要像其他飞机一样,在天空翱翔,还要完成在水面以及海面的起飞降落,这对发动机的要求会更高,发动机工作的环境,不仅仅是在空中,WJ6涡桨发动机,确实比较成熟,这一点值得肯定。一九六九年就开始研制,一九七零年九月第一台涡桨发动机,就已经制造出来了。从一九九一年起才开始拓展民用市场,发动机试航取证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补充进行了防火,震动,超转试验以及校准超温和功率响应等等,常规的测试试验,九三年取得了合格证,九六年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应用最多的是运八系列飞机,交付数量超过八百台,累计飞行时间超过三百万小时。”
中年男工程师继续说道:“WJ6涡桨发动机,起飞状态下的当量功率超过3100kW,额定状态下是2700kw左右,发动机转速每分钟超过12,000转,螺旋桨转速每分钟1,075万左右,干质量1200kg。这些技术指标,对于鲲龙来说只能说合格,谈不上优秀,且应用到鲲龙上,还需要很大的技术改装才行。”
会议的气氛降至了冰点,这些技术数据确实说明涡桨发动机,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同时也在间接证明应用到鲲龙这么个大家伙的身上,有些不适宜。
周旭东不急不躁,温声细语地说,“确实说得非常对,国产wj6发动机,能满足飞机总功率和使用保险需求,而且已经有型号合格证技术相对成熟,综合保障能力比较强,采购渠道也畅通,这是我们的优势。”
“至于刚才提到的问题,我一早,跟中航通飞研究院通了电话,他们给我发了一份实验数据文件,我想大家在看到这些东西之后,一定会对我们的产品更加自信。因为鲲龙的特殊性,发动机要和鲲龙达到完美的匹配,对使用环境高温湿热和盐雾气重等情况特点,将对涡桨发动机增加一套清洗装置系统。”
“这套系统,能去除零件表面的沉积物,油垢和盐分增加发动机的通道流通性,降低不必要的物质,对发动机构件,造成的腐蚀破坏程度,延长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提高发动机防湿热的能力,清洗系统是一个大工程,对于发动机的螺旋桨材料,也将会进行更多的实验,他们已经提前,对于发动机进行改造了,如果不用我们的发动机,那也就不会有这一套清洗系统,以及他们即将生产的地面停车抽油系统,这也是逼着我们,进行技术创新改革。”
周旭东把这份文件递给刘海洋,“小刘啊,把文件给大家发下去。”
周旭东之所以没在一开始把这些文件拿出来,只是想听到这些专家会心中真实的想法,博采众家之长,如果一开始就把发动机厂家,又对涡桨发动机进行,升级改造的方法告诉这些专家,那也就没有必要开这次会议了。
专家们看了这些技术文件,仿佛是发现了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