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节质量战术(1)(第2 / 3页)
傅作义随后去找北华军装甲兵总监徐庭瑶中将,开门见山道:“我需要能在战场上以一敌十的坦克。”
徐庭瑶奇怪地看着他:“云豹还不够吗?云豹在战场上能一辆对付三辆谢尔曼。”
“以一敌三还不够,我需要以一敌十。”
徐庭瑶点头:“没问题,我调一批黑豹、虎甲、虎乙给你。”
傅作义看着他:“我们还有比黑豹、虎甲、虎乙更强大的坦克吗?”
徐庭瑶哑然失笑:“你到底要什么坦克?”
傅作义认真地道:“几百辆打对方一万辆,还能打赢。”
徐庭瑶哭笑不得:“我们的坦克产量虽然是美国人的一半,但美国人的坦克还要分出一半去帮助英国人对付德国人,所以东方战场上、南方战场上,我们的坦克在数量上都能跟美军坦克旗鼓相当。我不太懂你的意思,我们为什么要沦落到几百辆去打美军一万辆?”
傅作义回答道:“美国人生产一万辆坦克,我们同时能生产五千辆坦克,但北方军在接下来的战事中是不可能把这五千辆坦克都运上前线的,顶多运几百辆就不错了。我们在数量上本来就居下风,现在的情况更恶劣,所以只能竭力提升质量。”
徐庭瑶明白傅作义的意思了:“好吧,我们去听听专家们的意见。”
在公主岭坦克工厂里,傅作义、徐庭瑶与十几位北华此时最杰出的坦克专家进行商谈。北华首席坦克设计师、著名机械专家刘仙洲说道:“论起单辆坦克的战斗力,作为重型坦克的黑豹其实是超过我们的中型坦克云豹的,虎甲虎乙都比黑豹更强大一些,实际上,我们的军队长期以来对重型坦克不是太感兴趣,所以我们没有对重型坦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其实,德国人提供我们的虎甲虎乙就足以胜任此时战场对重型坦克的需求了。傅将军您需要能以一敌十的坦克,虎甲虎乙是现成的选择。”
在坦克研制技术以及坦克性能上,辽德毋庸置疑是大大超过美英的,辽德坦克就代表着此时世界坦克最先进的技术。但辽德在坦克理念上是有分歧的。苏联战争开始前,北华和德国的坦克几乎是一样的,但北华根据苏联的地理气候而在德国四号坦克基础上研制出著名的雪豹坦克,这是当时在苏联战场上唯一能与T-34抗衡的辽德中型坦克,苏联战争结束后,德国在坦克理念上仍然是“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这是因为苏军在战争中不得不分出近一半坦克去对付北华军,所以苏军的坦克群虽然在数量上超过德军,但没有给德军带来太大打击和震慑。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如果苏军坦克是德军五倍,那德军就会改变理念,也重视数量,但苏军的坦克要分出近一半去对付北华军,因此用来对付德军的坦克在数量只是德军坦克的三倍,德军可以靠着航空兵优势、坦克质量优势来抵消苏军坦克数量优势,所以德军在苏联战争结束后仍然没有改变“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的传统装甲兵理念),而北华在目睹苏军漫山遍野的T-34以及苏联坦克工艺简单、制造迅速、产量巨大的现状后认为“质量固然重要,数量也同样重要,甚至数量比质量更重要,因为坦克的威力是要汇聚成强大的装甲冲击集群,而不是单打独斗”。苏联战争期间以及结束后,对重型坦克一直情有独钟的德国陆续开发出了黑豹、虎式、虎王这三种威力强大的重型坦克,北华没有研制重型坦克,而是集中力量“研制最完美的中型坦克”,这就是后来号称“中型坦克之王”云豹坦克的诞生背景。也就是说,德国和北华的坦克科研技术都是世界一流,但德国偏重于重型坦克,而北华偏重于中型坦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944年,北华坦克总产量是1.5万辆,德国是1万辆,之所以北华产量比德国高出50%,其实德国坦克工业并不逊于北华,但就因为德国耗费大量资源资金去研制、生产那些“杂七杂八的重型坦克和超级坦克”,增加了坦克生产的复杂性,继而在无形中降低了坦克总产量,北华则是集中力量生产中型坦克,所以坦克产量比德国要高出一半。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苏联在1944年的坦克产量达到2.9万辆,而苏联的军工业、重工业、坦克科研人才有十之七八都在苏联战争后被北华吞并了,再加上北华十多年的自我发展,所以北华生产坦克的能力其实比实际产量要大得多,但是,北华还需要耗费巨额资源资金去建造航空母舰等海军战舰,而苏联在历史上二战期间是没有建造军舰的,所以北华的坦克产量才如此“保守”。
北华军现役坦克主要是:狼甲轻型、狼乙轻型、豹甲中型(花豹)、豹乙中型(雪豹)、豹丙中型(云豹)、豹丁中型(猎豹坦克歼击车)以及黑豹重型(德国研制)、虎式重型(德国研制,北华称为东北虎甲型、虎甲)、虎王重型(德国研制,北华称为东北虎乙型、虎乙)。其中的云豹是北华军的主战坦克和主力坦克,北华坦克产量里三分之二都是生产云豹,德军则偏爱于重型坦克,因此德军主力中型坦克采用北华的云豹,而重型坦克黑豹、虎式、虎王也在全力生产。如果比较北华军的装甲部队和德军的装甲部队,就会发现:北华军绝大部分坦克都是云豹,少数黑豹虎甲虎乙只在其中起“点缀”作用,而德军则是中型重型各占一半,北华军对重型坦克不太感兴趣,所以只是在几个装甲师里成立师属重装甲营来装备数量不多的黑豹虎甲虎乙。
“以一敌十,虎甲虎乙就够了。”公主岭坦克工厂首席工程师、著名坦克专家、坦克炮弹专家、机械专家刘先志对傅作义说道,“根据我们的统计资料,我军合格的装甲兵车组驾驶云豹能在战场上一辆对付三辆谢尔曼,优秀车组能做到一辆对付五辆,若换成虎甲虎乙,合格的能一对五,优秀的能一对七。当然,虎甲虎乙的机动性毕竟比不了云豹,所以容易被谢尔曼绕到身后击中薄弱的尾部。若几辆虎甲虎乙互相配合,再加上最优秀的车组,一对十是没有问题的。傅将军,我提议你就抽调虎甲虎乙去你说的那个无法大规模运输坦克的战场,再抽调最优秀的装甲兵车组,一对十是可以做到的。”
傅作义心头安定了不少,然后他又说了一句让徐庭瑶和周围专家都难以置信的话:“既然如此,那你们能不能再改进虎甲虎乙,让它们在战场上能以一敌百?”
五分钟的沉默后,所有专家都哑然失笑。刘仙洲说道:“傅将军,你要求的这种无敌坦克是不存在的,虽然德国人一直在研制,但科学定律已经决定这是不可能研制出的,就像永动机。即便真的有这种无敌坦克,它的造价也是极其高昂的,根本无法量产和大规模装备。”
傅作义认真地道:“我知道我这个外行人在近乎不切实际地乱提要求,可是,我们必须要无所不用其极地提升坦克质量和单辆战斗力,各位先生,你们都是研制坦克的杰出大师,你们能不能改进虎甲虎乙,让它们的战斗力更上一层楼?”
刘先志说道:“这需要大量的资金。”
傅作义取出张学良的特批手令:“汉帅给了我尚方宝剑,你们需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们提供什么。”
紧急召开的会议上,上百名中国最优秀的坦克专家汇聚在一起,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认真研究傅作义的这个近乎不切实际的要求。